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语用学翻译研究还包括跨文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用学翻译研究结合本国语言的特征,从原来的引进开始转向应用研究。再者,语用学翻译研究体现兼容并蓄,敢于创新的发展趋势。语用学翻译研究强调动态的翻译过程。总体而言,语用学与语用学翻译研究正走向跨学科的探索。

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2.5.3 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方向

国内外学者运用语用学理论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或者借助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的现象进行解释等方面取得喜人的成绩。这些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传统语用学理论或原理的使用上,包括讨论会话原则与翻译的关系、指称、前提与翻译的关系、礼貌原则与翻译的关系、关联论与翻译的关系。国内学者近年来还运用了语用学领域的新理论——顺应理论解释翻译的现象,甚至形成了语用学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包括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相关的专著还有赵彦春的《翻译学归结论》,侯国金的《语用标记理论与应用——翻译评估的新方法》,等等。他们强调的是运用某一语用原则进行翻译研究或建构翻译理论。

此外,语用学翻译研究还包括跨文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许钧把翻译定义为“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跨文化语用学翻译方面,哈蒂姆和梅森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辩论风格与翻译,中国学者金惠康在其《跨文化翻译》(2003)中较全面地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翻译。还有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跨文化的语用学翻译,例如翻译中文化转换的语用等值(孟建钢2000)、英汉称谓的语用学翻译(文军1994;林书武1994)、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翻译(潘红1994)、英语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其翻译(宋志平1998)、英汉颜色词的语用意义对比及其翻译(冯少芬2002)、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学翻译(田九胜2003)、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学翻译及等效翻译(何自然1988;柯平1993)、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商标的语用学翻译(蒋磊2002),等等。

语用学翻译研究的领域还涉及跨文化环境下的礼貌语用学翻译(House2000)与语用学视野下的文本礼貌翻译(Hatim2000)、语用学翻译策略的研究、模糊限制语的翻译(Schaffner2000)、被动语态的语用学翻译(刘明东2001)、话语标记/连接词的语用学翻译(Manson2002;薛媛2003)、语用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陈宏薇1995;赵湘2002)、语用理论对翻译对等的解释(周红民2003)、语境视野下的语用学翻译(薛燕、戴炜华2003)、语用语境中的翻译(莫爱屏2004),等等。

钱冠连教授(2002:75)经过对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认为,在深层次上我们还没有生产出理论体系与重大的学说,我国的理论创造尚未形成力量,也远未形成气候,更没有形成主流,我国的语用学理论依傍外国;在鲜明学术原创性上,在作者群体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上,在选题非常普遍、深入地将语用学视角射向一切现实生活领域与职业领域上,在语料的利用上,在撰写语用学史五个方面,我们与国际学术主流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面对这样的现状,他提出中国语用学的发展应处理好理论引进与创造的关系;明白缺乏理论原创性的原因,关注非功利理论和超验理论;提高理论意识,扩大学术视野;在方法论上、研究语种选择上应具多样性等。

那么,综观二十年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中国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理论的结合研究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www.xing528.com)

首先,语用学翻译研究经历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实证研究。语用学翻译研究结合本国语言的特征,从原来的引进开始转向应用研究。我国学者也注重运用外国语用学理论分析外、汉语言的转译,并结合汉语的特征与翻译实践,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语用学翻译模式,逐渐形成有特色的语用学翻译理论,以解释翻译的语言选择。从实践上看,这些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更可喜的是,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尝试开展语用学翻译的实证性研究,为语用学翻译的研究提供范例,也将促进学者们尊重语言事实,努力研究语料,用语料说话。

其次,语用学翻译研究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翻译的过程。研究者在语用学综观框架下,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语境的、语言哲学的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语用学对翻译的解释力、局限性。语用学翻译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范围涉及口译与笔译,渗透文学乃至诗歌的翻译、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学翻译、科技翻译、语篇翻译、机器翻译、修辞的翻译、语用学翻译哲学等各领域。

再者,语用学翻译研究体现兼容并蓄,敢于创新的发展趋势。研究者不囿于引进国外的语用学翻译理论,而是大胆吸收其他理论的长处,走综合互补之路,不断创新,而且在拓宽研究领域的同时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并注意到理论思维的创新性与前瞻性,运用语用学新理论探讨翻译,如探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等。我国学者吕俊教授等(2002;2003)运用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观点探索了翻译的哲学渊源,认为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是一种交往理论的翻译观。

语用学翻译研究强调动态的翻译过程。言语交际与意义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个不断做出适应选择的动态过程。国内学者应用赋予了新内涵的语用学中的理论或原则,从语境、认知推理、顺应语言使用的选择等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而这些研究体现了动态的翻译过程与翻译理论的实质。

总体而言,语用学与语用学翻译研究正走向跨学科的探索。我们发现,国内外语用学翻译研究主要是围绕某一语用理论(主要是传统语用学)运用于文学领域的适用性和对文本阐释与意义的单一层面的研究,较少进行系统性比较与理论综合的建构和整合的研究;描述性研究较多,解释性研究较少;侧重文本分析的研究较多,认知推理的研究较少;注重微观层面的语用理论分析,缺乏宏观发展研究;笔译研究较多,口译研究较少;语用学翻译研究面窄,缺乏系统性;而且较少探讨语用学翻译哲学。语用学翻译理论作为译学中的一种新说,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倍努力:继续引进外国的语用与翻译理论和方法,注意理论的前瞻性;结合外国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成果与汉语翻译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宽原创性的实证性研究,加强科技语用翻译研究,不断拓宽语用翻译的研究领域,继续从宏观、微观、中观的层面建构语用学翻译研究理论。随着语用学的最新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研究,语用翻译将赋予更新的内容,语用学翻译研究将走出其独特的轨迹,也将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更合理的理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