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节 诲教训化诱
一、“诲”用例2次,义位为“教导、诱导”,用例:
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洛诰》
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无逸》
二、“教”用例14次,有两个义位:
1.教导、教育,用例13次,例如: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酒诰》
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酒诰》
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立政》
2.名词,教令,用例1次,用例: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顾命》
三、“训”用例19次,有三个义位:
1.教导、教诲,用例4次,例如:
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顾命》
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无逸》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洪范》
2.名词,训导的话、准则,用例6次,例如:(www.xing528.com)
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训大卞,燮和天下。《顾命》
3.通“顺”,顺从,用例9次,例如: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是违。《立政》
四、“化”用例1次,义位为“教导、教化”,用例:
肆予大化诱我有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害其不于前文人图功攸终!《大诰》
五、“诱”用例2次,有两个义位:
1.教导、诱导,用例1次,用例:
肆予大化诱我有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害其不于前文人图功攸终!《大诰》
2.引诱,用例1次,用例:
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窃,汝则有常刑。《费誓》
五个词在“教育、教导、诱导”的意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诲”是在别人暗昧不明时给以教育、诱导而使之明白,其方法重在启发、诱导。从六书角度分析,诲,从讠、每声,从“每”得声的字多有“暗昧不明”义。如:晦,天气暗昧不明。《说文·三上·言部》:“诲,晓教也。”段注:“晓之以破其晦是曰诲。”《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郑笺:“我教告王,口语谆谆。”《诗·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教”是通过教导使受教育者心灵得以改善、品行得以端正,具有预防和改造双重功效。《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孔颖达疏:“明教者识学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教”字从“攴”,“攴”乃“以棍棒叩击”义。所以,从形式上看,“教”多带有强制性。当然也有以榜样示范的作用予以感化使从善的情况。
《说文·三上·言部》:“训,说教也。”“训”指依据、顺从事理以言语说教、开导使顺从说教者的说教。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训”字从“川”,从“川”的字有“顺”义。如“顺、驯、训”皆是。《说文·九上·页部》:“顺,理也,从页川。”段注:“川之流,顺之至也,故字从页川会意。而取川声,小徐作川声,则取形声包会意。训、驯字皆曰川声也。”《书·高宗肜日》:“乃训于王。曰……”孔安国传:“乃以道训谏王。”
“化”是通过长期施教使人的思想、心性、社会风俗慢慢得以改变,不带强制性。现代汉语双音词“教化、化育”就体现了“化”的“润物无声”的教育特点。《说文·八上·七部》:“化,教行也。”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上七之而下从七谓之化。”《易·乾》:“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孔颖达疏:“言德能广博,而变化于世俗。”
“诱”是通过不断地启发、诱导使人自己明白道理,接受教育,达到改变思想或行为的目的。《广韵·有韵》:“诱,导也,教也。”《玉篇·言部》:“诱,引也,进也,相劝动也。”成语“循循善诱”指的就是经过一步一步地启发、诱导使之明白,其中的“诱”正体现其教导的特点。《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