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结果

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此前紊乱指数均是通过正态分布转化计算而来,因而距离紊乱指数d、角度紊乱指数a与面积紊乱指数m三者的均值μ均为0.5,标准差σ均为0.166 7,μ-σ=0.333 3,μ+σ=0.666 7。在传统乡村聚落中,大量情况下其单体建筑之间的面积大小、角度偏差以及距离远近这三项指数均处于中等数据区间,从而使得整体紊乱指数也处于中等数据区间。这一现象,意味着在传统乡村聚落中,建筑单体之间的秩序与紊乱,蕴含着某些相互制衡的内在机制。

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结果

正态分布的68—95—99.7规则认为,大约有68%的数据落在距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范围内[11]。因而,可以通过(μ-σ)与(μ+σ)两个数值,将指数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数据区间,使得中等数据区间占据样本数据68%的数量,高、低两个部分各占16%的数量。由于此前紊乱指数均是通过正态分布转化计算而来,因而距离紊乱指数d、角度紊乱指数a与面积紊乱指数m三者的均值μ均为0.5,标准差σ均为0.166 7,μ-σ=0.333 3,μ+σ=0.666 7。也就是说,这三个分项指数,在0~0.333 3区间内属于低紊乱度;0.333 3~0.666 7区间内属于中等紊乱度;在0.666 7~1区间内属于高紊乱度。综合紊乱指数C的均值μ为0.5,标准差σ为0.115 2,μ-σ=0.384 8,μ+σ=0.615 2;数值在0~0.384 8区间内属于低紊乱度;在0.384 8~0.615 2区间内属于中等紊乱度;在0.615 2~1区间内属于高紊乱度。将22个乡村聚落的分项紊乱度与综合紊乱度分别排序列表如下(表4.11、表4.12):

表4.11 22个乡村聚落样本中建筑秩序的分项紊乱度数据区间表

续表4.11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4.12 22个乡村聚落样本中建筑秩序的综合紊乱度数据区间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结合上述两张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综合高紊乱度的四个乡村聚落中,滩龙桥村与上街村,其综合高紊乱度主要来源于距离、角度两个秩序分项的高紊乱度;综合紊乱度略低的西冲村,主要来源于其角度秩序分项的高紊乱度,次要来源于距离秩序分项的较高紊乱度;而南石桥村则主要来源于距离秩序分项的高紊乱度。类似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综合低紊乱度的三个乡村聚落中;低紊乱度,也就意味着强秩序。青坞村的综合强秩序,来源于距离、面积两个秩序分项的强秩序;统里寺村的综合强秩序,来源于距离、角度两个秩序分项的强秩序;而郎村,三个秩序分项指数均未进入强秩序的数据区间,但是均处于中紊乱度数据区间中较为靠近低数据区间的位置,也即处于次强秩序的数据区间,从而使得综合秩序性也较强。

在传统乡村聚落中,大量情况下其单体建筑之间的面积大小、角度偏差以及距离远近这三项指数均处于中等数据区间,从而使得整体紊乱指数也处于中等数据区间。即便是处于高紊乱度、低紊乱度两种相对比较极限状态下的乡村聚落,其中三个分项指数一般也不可能均处于高紊乱度或者均处于低紊乱度这两端极限数据区间。这一现象,意味着在传统乡村聚落中,建筑单体之间的秩序与紊乱,蕴含着某些相互制衡的内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