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建筑节点网络图,在前文原理分析阶段的理想化例图中,由于假定的建筑数量较少,因而可以手工绘制建筑节点网络图、收集整理基础数据。但是一旦涉及实际聚落,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比如有几百栋建筑单体,则数据关系将会有上千组,手工绘制并收集整理数据的工作量会变得非常庞大,因而本书诉诸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编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采用GIS或者AutoCadLISP软件的二次开发编程,都可以实现。本书此次采用的是犀牛软件Rhinoceros 4.0中基于Monkey插件进行的Script语言编程。以潜渔村为例,工作步骤大致分解为以下几个过程:
(1) 绘图整理
在前面两章“边界”与“空间”中,聚落总图描绘的是建筑的整体外轮廓,如果几个建筑单体是组合连接在一起的,特别是围合了庭院的情况下,是描绘它们的连体内、外轮廓。这一章中考察的是建筑单体之间的秩序关系,需要把所有的建筑单体分离开来,并且去除院墙等构筑物,因而需要重新将每一个建筑单体以闭合Pline线来绘制;如果是L形、U形或者口字形的组合体,则还需要将它们断开为平接的矩形;如此,使得聚落总平面图成为一个全部以(类)矩形建筑单体为最小观测单位所构成的集合。
(2) 绘制轴线
在每一个建筑单体平面内绘制轴线;如果是坡顶建筑,则以屋脊线为准,如果是平顶建筑则以长轴线为准。
(3) 建筑编号
将整理好的AutoCAD聚落平面图导入Rhinoceros 4.0,在Monkey插件下运行程序。点选一个建筑,通常是一个比较富有特征性位置的建筑,比如处于正中心、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某一个建筑等,程序以与它的距离远近为判断依次给每个建筑单体进行编号。
(4) 生成联系线
绘制出在50 m影响距离内,两两具有空间关联的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线。绘制空间联系线的过程,其实质是在每一个建筑的四周50 m范围内,筛选与它能够在平面上建立直接空间(可视)关联的建筑。具体的过程是,程序从编号为1的建筑单体开始,首先删选聚落平面图上与它的最小距离在50 m以内的建筑,然后依次判断这些建筑与1号建筑两两之间有没有被完全遮挡,如果完全被遮挡,则意味着它们之间未建立直接的空间关联;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被完全遮挡,程序便会在这两个建筑的形心之间绘制一条联系线。1号建筑运算完毕以后彻底退出运算序列,依次开始以2号建筑为中心开始运算,直至所有的建筑循环运算完毕。(图4.11)
(5) 数据输出
程序运行完毕后自动输出两个数据表(表4.7),其一是每个建筑单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编号、建筑面积、轴线角度以及联系线数量(左半侧表格一);其中的轴线角度,是以该轴线的左端点为原点,与水平线之间在正负90°范围内的夹角。其二是每一条联系线所联系的两个建筑的编号以及这两个建筑之间的最小距离(右半侧表格二)。
图4.11 潜渔村建筑节点网络联系线的程序生成过程图(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4.7 潜渔村建筑单体数据以及联系线信息汇总表
续表4.7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6) 计算统计
将两个数据表导入EXCEL,通过第二个数据表交叉引用第一个数据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与编辑,获得最终的建筑节点网络数据表(表4.8);进而通过考察每一条联系线所连接的这两个建筑之间的面积大小、轴线角度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远近这三个向量,来分析聚落平面形态中建筑单体的总体秩序特征。
表4.8 潜渔村建筑节点网络图数据表
(共410组数据,由于篇幅所限未全部列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此外,根据每一个建筑单体所具有的联系线数量,可以寻找出在聚落平面图上具有最多两两可视空间关联数量的建筑;在潜渔村平面图中,是具有25条联系线的第14号建筑,它在局部聚落空间的构成与体验上具有某种中心性意义,但是一般与聚落的几何中心并不重合。(图4.12)
图4.12 潜渔村建筑节点网络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