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原理分析阶段,影响距离暂设15 m。在实际聚落分析中,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采用50 m为限。首先,聚落建筑是以空间的方式在传递秩序关系,这涉及人对于空间的知觉感受。从人的视觉感受而言,50 m是日本研究者所言之“识别域”中“远方相”的上限(35~50 m)[9],距离再大可能对空间的感知会过于微弱。其次,建筑之间的平均距离,与聚落的密度有关。密度较低的聚落,建筑之间的相互距离就相对较大;反之,密度较高的聚落,建筑之间的相互距离就相对较小。从22个乡村聚落样本来看,密度较低的南石桥村与西冲村,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存在着大量的30~50 m的空间距离,如果这些空间距离未纳入到数据的采集与计算中,将可能影响其实际状态的分析。最后,在后文所述的编程计算中,设定的影响距离越大,纳入采集与统计的数据量就越大。如最大的东川村,有859个建筑单体,在30 m影响距离下程序采集到了6 290组数据,而在50 m影响距离下程序采集到8 886组数据关系,运算量非常大,已接近于一般个人PC的运算极限。因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现实因素,将影响距离设定为50 m。
前文原理分析阶段,将建筑单体矩形的长轴作为其方向性轴线的表征。事实上,在传统乡村聚落的民居中多为坡顶建筑,其屋脊线在建筑群体形态上具有比较强烈的秩序特征(图4.9)。此外,屋脊线通常与檐面平行,主要门窗都在檐面上;山墙面的门窗较少,一般是辅助性的。因而,檐面在乡村聚落的民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文化礼仪性。综合以上在视觉形态与文化礼仪两方面的原因,本书选取建筑单体的屋脊线作为其方向性的表征。少量的平顶建筑,一般是主体建筑的附属物,其轴线仍然按照矩形的长轴来定义。此外,在大多数坡顶建筑单体中,开间长度一般都要大于进深,也就是说屋脊线与其平面矩形轮廓的长轴线是合一的;但是仍然有少量的建筑,屋脊线与其平面矩形轮廓的短轴是合一的,也就是建筑的开间比进深要小。浙江省温州地区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开间;浙江的部分地区山多地少,形成了这种较为节约建设用地的习俗(图4.10)。
图4.9 坡顶的屋脊线方向体现了建筑群体形态的秩序特征
(上图为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黄南乡林坑村,下图为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碧莲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www.xing528.com)
图4.10 浙江省温州地区的窄开间民居建筑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