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4.3(1)中所示,选取聚落中的建筑1为观察对象。它周围分布着很多其他建筑单体。这些建筑中,除了建筑12,其余建筑均有若干个面与建筑1直接可视,也即具有直接的空间关系。
假设建筑1还有待建造,那么这些直接可视的建筑界面将形成一个将要容纳建筑1的空间界域,这个界域的空间形态对建筑1形态的生成可能产生显著的外在物质性影响(内在影响来自于前文所述之建造者的个体意志等),比如形体轮廓、面积大小、方向以及位置等。而在直接可视区域以外的建筑,无法与之形成直接的空间关系,只能通过中间被遮挡的建筑以形成相对较弱的间接关系。
图4.3 聚落建筑节点网络图的形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如果建筑1已经存在,那么这些直接可视建筑单体的界面将与建筑1的界面共同构成外部空间,形成一个以建筑1为环绕核心的空间场。在传统乡村聚落中,不管是建造之前的空间影响还是建造完成以后的空间体验,主要都是基于个体的身体性直观感受;如果超越了这个可视范围,建造者就无法获得身体性的直观感受,也难以构成直接的相互影响[7]。
当然,还存在一个影响距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可视空间关系中,如果两个建筑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则它们之间的空间感自然非常微弱,因而相互之间的秩序关系也就同样显得非常微弱。在此处的原理分析阶段,影响距离暂以15 m计(具体计算将在后文论述),超过15 m距离的空间关系,笔者认为过远而将之排除。如图中(2)所示,将超出15 m距离的关联删除。(www.xing528.com)
如图中(3)所示,首先可以界定出在这些建筑中与建筑1产生可视关系的面,并且可以画出这些面与建筑1之间所产生的可视空间场。人们体验建筑1与这些周围建筑单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就是在这一系列的连续或不连续的空间场中完成。
如图中(4)所示,以建筑1为观察点,分析其与周围建筑单体的秩序关系时,与影响距离内的建筑单体建立起了两两之间的关联,以点画线的连接来标示。
如图中(5)所示,当逐一以每个建筑单体为观察点,可以分析出每一个建筑单体在其影响距离内与其他建筑单体的秩序关联。当观察点在不同建筑单体之间逐一轮换时,将不断形成新的形态秩序关联组。聚落的整体形态,便借由着这些局部而小尺度的关联组及其控制域逐步聚集、链接、建构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网络。
如图中(6)所示,当把建筑单体的具体形态消隐,便留下了一个抽象的(建筑)节点网络图。每一个节点包含着建筑轮廓形态、面积大小、方向性这些信息;而节点间的网络连线,则包含着相互之间的距离信息。对于一个聚落中建筑整体秩序形态的分析,可以转换为对这个以两两节点关系为基础的包含了诸多信息的节点网络图的分析。比如,两两之间的关系如果都是平行的,那么整体秩序关系都是以平行为主,必然显得秩序井然;而如果两两之间的关系都是杂乱无章的,那么聚落整体的秩序关系也必然显得比较紊乱。
可以看到,聚落建筑节点网络图的生成,基于两个重要的设定。其一,聚落中建筑单体之间的秩序关系,是以可视空间的方式传递的;这也是传统乡村聚落与现代聚落的一个重要的差异。在经过自上而下规划的现代聚落中,在建筑单体之间大量存在着超越了可视空间的范围但仍然具有诸多特定的空间秩序关系,比如在间隔开多个遮挡建筑以后,两个建筑单体仍然可能被设计赋予某种显著的几何关联。这样,便使得现代聚落失却了传统聚落那种小尺度下的渐变所带来的建筑秩序关系的柔韧性。其二,便是建筑节点之间秩序关系的影响距离,目前暂定为15 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