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聚落平面形态最基本的即是团状与带状两种,而指状,一方面可以说是两者的混合,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分别是在团状与带状基础上进一步的复杂化,从而形成以团状为主控特征的指状,或者以带状为主控特征的指状。于是,首先便需要在宏观上把团状与带状大致区分出来。而长宽比λ,能够简单而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长宽比λ,即是聚落边界图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表征着聚落边界图形的狭长程度,也即是带状特征的强烈程度。通常情况下,其长轴与短轴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也即是其外接矩形的长宽比(图2.33)。
图2.33 下庄村总平面外接矩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2.34 潜渔村的总平面图、
三层边界图形及其外接矩形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长宽比λ这个数值,在聚落形态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也很难具备唯一的准则,对其进行精确而合理的设定,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性。有时候要综合考虑建筑单体的主导朝向与聚落整体的关系,有时候要考虑尽可能多的边界点处于外接矩形框上,有时候需要寻求外接矩形框在最小面积条件下的比例关系,等等,视具体情况不一而足。
此外,如果聚落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整体上具有弧度,其长短轴的确定就需要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如潜渔村所示,这是一个山脚下的小型乡村聚落,整体沿着山脚线蜿蜒展开。前文已经作出了它的大、中、小三层闭合边界线;如果按照普通外接矩形来设定其长宽比,则λ=3.076 3。(图2.34)(www.xing528.com)
图2.35 潜渔村的外接弧形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但是如此设定其长宽比,是否合理呢?前文已经提及,对于判断聚落的整体形态,中边界图形相对较为适中。可以看到在中边界图形之下,聚落呈现蜿蜒的条状,并且各建筑单体的轴向,也大都是沿着这一山体所设定的蜿蜒趋向在逐渐改变方向,排列形成一个柔韧的结构肌理。而聚落边界图形的长轴也应该反应这一典型的肌理特征。以中边界图形为依据,作出其分段折线长轴,然后连接为一条多义线,再适度圆滑;最后通过与该长轴相垂直的短轴,得到一个等宽的弧形框,该等宽弧形框的长宽比即是该聚落边界的长宽比。如此,则λ=5.605 6。后者的长宽比明显比前者长,但是对于这个聚落形态而言也更为合理。(图2.35)
本书设定λ=2为临界点,大于2,则是以带状为主控特征的聚落;小于1.5,则是以团状为主控特征的聚落;而介于1.5~2之间,则既非典型的团状,也非典型的带状,称之为具有带状倾向的团状聚落。据此对22个聚落样本边界图形的长宽比进行设定与计算,并进行初步的筛分,得到聚落边界图形的类型初步筛分表(表2.1)。
表2.1 22个聚落边界图形的类型初步筛分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