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聚落的分类,由于可切入的角度太多而难以建立统一的聚落分类系统。近年来有管彦波按自然地理、经济活动方式、宗教、家庭、形态五个方面对中国的民族聚落进行的分类[35],其他诸多的分类方式零星散存于各文献中;笔者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将其大致梳理如下:
(1) 聚落的地理分类
按文化背景和历史区域将聚落分为: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安徽、江西)、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陕西)、小巧精致的江南古村落(浙江、江苏)、富贵大气的山西大院建筑群(山西)、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落(福建、广东)、另类浪漫的西南古村落(四川、重庆)、各领风骚的少数民族古村落(云南、西藏)、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湖南、贵州)八大类[36]。
根据几大地域把我国民族聚落分为山地聚落(包括缓坡地带)、高原聚落、平原聚落(含低洼盆地、平坝)、草原聚落、沿海丘陵聚落、湖滨水域聚落等类型[37]。
通常以聚落所处的位置与山、水、平地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类型的区分,衍生出很多既相似又因为具体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而导致一定差异的类型划分。如简单而直观地分为山地型、滨水型、平原型[38];或较为全面地区分为大陆海岸聚落、海岛聚落、内陆山区聚落、丘陵地区聚落、平原地区聚落[39];还有将屯垦聚落按照选址区分为河谷平原型、坡麓台地型、山顶平台型、沙漠荒原型等[40];此外,在考古学上,将史前聚落分为丘陵山地型、丘岗台地型和平原台地型[41],将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分为丘岗台地型、河谷阶梯型、平原台地型[42]。
(2) 聚落的性质分类
按照传统聚落的职能分类,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量和划分方法来进行;如根据从业人口类型所占的比例划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及服务业聚落等;或根据经济结构更为具体地细分为工业、手工业、采掘业、林业、农果业聚落等[43]。台湾学者胡振洲将台湾地区的聚落从产业的角度分为:农业聚落、矿业聚落、工业聚落、宗教聚落、牧业聚落、文化聚落、行政聚落、军事聚落等类型[44]。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通常以传统聚落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系以及土地所有制为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分为封闭型聚落和开放型聚落[45]。
按照聚落中的民居类型分为庭院式(合院式、厅井式、融合式)、单幢式(干阑式、窑洞式、碉堡式)、集聚式(土楼式)聚落[46]。
其他相对比较特殊的分类方式,其实也就是专题研究的范畴,如军事聚落、驿站聚落等。还有以“设防与否”作为界定标准,将传统聚落划分为“防御性聚落”与“普通聚落”两大类型,从宏观上重新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审视,建立了“传统防御性聚落”类型框架,进而提出了“防御性聚落”、“外围线性设防”、“局部点式设防”、“堡寨聚落”等新的概念[47]。
(3) 聚落的形态分类
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产生出很多关于聚落形态的描述与分类方式。其中,有通过疏密程度将乡村聚落形态分为聚集型、松散团聚型、散居型[48]。有通过交通体系将传统聚落分为树枝型、中心放射型、网络型[49]。(www.xing528.com)
还有综合了多种视角的类型划分,使得聚落的形态分类现象更为纷繁复杂:① 综合了地理位置与外轮廓形态,将藏族聚落分为簇团式布局、带状布局、沿河布局、自由布局[50];② 综合了疏密与外轮廓形态,将聚落划分为线型、向心型、离散型、复合型聚落[51];或点状聚落(又称散漫型村落或者散村)、线状聚落(路村、街村)、环状聚落(环村)及块状聚落(又称群组型村落、团村或集村)等[52]。③ 综合了疏密、外轮廓以及交通形态,将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类型分为:直线型、规则型、串珠型、树枝型、散点型[53]。④ 综合了外轮廓形态、内部组合结构、交通体系以及一定的文化含义,将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区分为:集中形、组团型、带型、放射型、象征型、灵活型[54]。
其中比较富有启发性的分类方式是首先区分了乡村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型式(某一单独的社会文化单位内乡村聚落的组合状态),进而将我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分为集聚型(团状、带状、环状)和散漫型两大类,将乡村聚落结构型式分为线轴型、串珠型、中心型、均衡型、星点型[55]。
(4) 聚落的空间分类
聚落空间分为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两大类。其中,公共空间复杂而多义,成为聚落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切入角度,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描述。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将聚落空间归纳为向心性空间(如福建土楼)、分散型空间(如桂北苗寨)、线型空间(山地型线型聚落以及临水聚落),并通过中心、方向、边界和领域来说明聚落形态中的秩序特征[56]。
从空间层次的角度把聚落空间划分为外部空间、聚落空间(入口、广场、街道和道路、水系、建筑物、山神和林木)和宅院空间三个层次[57]。
从空间围合的角度将聚落公共空间分为建筑公共空间和自然公共空间[58]。
从功能分区的角度将聚落空间分为农田耕地区域、居住生活区域、中心交往区域、商业集贸区域[59]。
按照空间性质的角度进行分类有些大同小异,比如分为政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和生活性公共空间三类,以满足宗教、商业、生活等不同功能的需要[60];将藏南河谷的传统聚落空间划分为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宗教空间、生产空间[61];将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分为:生产型公共空间、文化型公共空间、生活型公共空间[62];将云南建水古城的空间划分为:权力控制空间(城楼、衙署、库府、兵营卫所等)、文治教化空间(文庙、书院、风景点等)、宗教祭祀空间(庙宇、寺观等)、日常生活空间(民居、手工作坊、井台、街子等)[63]。
其他一些专题性的空间研究,如徽州传统聚落中的族权空间,研究将之区分为:防御性空间、祭祀性空间、教化性空间、等级性空间[64]。
也有研究归纳了四种聚落外部空间研究的方法:序列视景分析法、图形背景分析法、场所结构分析法、文化生态分析法[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