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昌(1994)把社会适应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及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
台湾学者王天苗(1998)则从广义上来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她把社会适应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团体生活能力和情绪三项;第二个维度包括听力和视力两项;第三个维度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科成就三项;第四个维度包括自我照顾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基本行动能力及身体状况四项;第五个维度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两项。
陈忞教授在他所著的《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书中对社会适应能力是这样定义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他认为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准包括以下内容:①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能满足自理能力的需要;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正常,具备适宜的人格基础;③能够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④能够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适应环境;⑤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⑥有较好的处世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⑦有一定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并能较好控制行为;⑧把握社会交往的最佳时机,保持一种良好心境。
9.2.5.2 外国学者关于社会适应能力结构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www.xing528.com)
(1)“二因素说”
Greenspan和Granfield(1992)把社会适应能力划分为社会理解与交往技能两大类。社会理解是指对他人和自己在社会情景中的行为的理解;交往技能则包括在交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相互沟通、解决交往中的问题等等)。Siperstein(1992)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结合的产物。
(2)“群因素说”
Caldarella和Merrell(1997)认为,社会适应能力由五个维度组成:(1)处理同伴关系的技能(如向同伴表示问候,提供帮助,邀同伴一起玩等);(2)自我管理技能(如不发脾气,听从指令,发生冲突时能妥协);(3)学业技能(如独立完成功课,听从老师的指令,做功课符合质量要求);(4)服从技能(如服从指令,遵守规则,妥善利用时间);(5)表达意愿的技能(如表示想交谈,对问候表示感谢,想和同伴一起玩等)。Colb和Hanley-Maxwell(2003)指出,社会适应技能常常被定为一组复杂技能,包括沟通、问题解决、决策、表达意愿、同伴及团体交往、自我管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