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高段体育课程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小学高段体育课程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性学生评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生命的个性,关注个体的成长。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其体验生命美的过程。这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评价活动的认可度,提高评价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小学高段体育课程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9.2.2.1 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相对应的一种新型评价模式。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对学生作出或褒奖或惩罚的评价。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评价模式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忽视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正是这种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陈旧的评价模式,探索新的评价方法,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性学生评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涵义及其心理学基础

发展性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主要源于心理学上的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先对学生做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随机在测验过的各班学生中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来会很有前途。”8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测验,结果发现,那些被预言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提高得更快。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受到了研究者的启示,认为这些学生的确很有发展前途,因而在日常教育中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反过来,学生又因为教师的期望和关怀而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各方面的进步,以不辜负教师的期望。这种信息双向反馈带来的教育效果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一旦被学生认识到,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发展性学生评价正是应用了这种理论,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期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

①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②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传统的学生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只测量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发展性学生评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因此,这种评价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④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从单向评价转为多向评价,增强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等方式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而且,评价主体必须在充分互动、良好沟通与讨论之后进行评价,以便更清晰、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表现。

⑤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关注个体、关注个性、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它在彰显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生命的个性,关注个体的成长。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成熟的过程,也是逐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最为关键的学习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十分宝贵但又不全然知晓其意义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但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富有生命潜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对于生命的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至终身。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其体验生命美的过程。

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收集学生发展关键环节上的典型表现,记录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更要注意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与特殊的才能。在记录的形式上也不仅要有传统的“分数”,更要有丰富翔实的描述和实证材料。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全面地收集反映学生个体发展状况的材料和对学生个体发展历程的描述,使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个体的成长,感动于生命的力量。

⑥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发展性学生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说,在评价方案的制定阶段,就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使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共性,更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评价活动的认可度,提高评价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评价实施阶段,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倡导二次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改进和超越的机会,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呈现方式上,也应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记录成长和收获,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

总之,发展性评价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导向,改变了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种思想自然地融入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保障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方法

①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作用,就必须使学生信任这种评价,并积极参与到这种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倾听学生对评价的看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②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群体教育功能,发动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地位和处境,更能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们之间的评论和反馈更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有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展示会等。在进行相互评价之前,要让学生知道评价的内容、标准、目的、意义。教师要使班级形成一种思想上民主、坦诚,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作为组织者参加评价会,并要控制好评价会的方向、节奏,使评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等的综合力量,进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就综合评价的必然性来说,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都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有失偏颇,要使评价真实客观,就要发动尽可能多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因此,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无疑是发展性学生评价所必需的。评价过程结束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主体的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9.2.2.2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含义及意义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标准等,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各地编写教材、教师实施教学并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的依据。

如何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状况。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各地、各校制定本地、本校学习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实施教学等提供了基本依据,帮助教师在选择什么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确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助于各地制定出符合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的实施方案,有助于各校的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基于国内外成功的体育课程健康实践而制定出来的,它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校教学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划分

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是指在体育课程中按学习目标的不同而划分的学习范畴。以往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发展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标,但是其构建的内容体系是以体育活动与运动项目为基础,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未能很好地体现甚至脱节的现象。划分学习领域、明确学习目标的具体范围就是要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教与学,明确学生行为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运动技巧的教学。(www.xing528.com)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整个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是以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为手段,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目标而构建的课程标准系统。五个学习领域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支撑,如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另外一部分要渗透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来教学,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而且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能将五个学习领域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三维的,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程健康目标的指向性,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健康的目标。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水平的划分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程度,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一切课程在具体设计时都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儿童少年在身体发育方面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按照学生的自然年龄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按严格的技能尺度去要求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差距扩大。这种差距不但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育和体育学习状况,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和兴趣的形成。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年级划分学习阶段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学习的特点,将一年级至十二年级的体育课程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按照不同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及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具体学习目标的确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和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对不同学习领域的各级水平目标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传统体育课程确定的一些目的和任务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完成,在确定有关学习目标时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特别是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有关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了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在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预期表现,并将它们作为相关领域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抽象的原则性要求变为可以观察、测试的行为表征。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并与水平目标相对照,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内容

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了解并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即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根据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水平目标的要求,本领域确定小学高段体育课程中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二是学会获取体育知识与信息能力的方法。前者属于与他人和社会共处的能力,后者属于终身学习的能力。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置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意义

虽然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发展,但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合作、角色、规范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社会适应列为独立的一个学习领域。

设置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

①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规范主要指与学生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包括运动规则和其他约定俗成的各种体育规范。由于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这就使得体育学习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有助于学生法纪概念的形成。因此,设置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将有助于教师更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

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克服障碍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体育学习过程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步,因而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运动方法日益丰富,运动技能逐渐成熟的特征。与人生其他阶段特别是中老年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学生阶段的体育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点。但如果体育教师过分强调运动技能,那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设立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将促进教师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舍弃了集体,体育课程的多数内容将不复存在。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2.2.3 高段(水平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论等科学理论的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指导我们构建小学高段体育课程中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既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直接制约与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高段(水平三)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1)身体发展特点

小学高年级女生10~12岁,男生11~13岁左右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并带来一系列形态、功能以及心理的剧烈变化。女性性器官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发育起来,男生比女生发育晚1~2年。进入青春发育期,是儿童成长发育的一个转折点,对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五、六年级男女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由于大部分女生都进入生长发育高峰期,女生身高急剧增长,每年增长3~5厘米,女生体重也开始明显增加,体重每年增长2~2.5公斤。男女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五、六年级学生的骨化过程正在进行之中,肌肉也逐渐增长,肌肉力量有所增强,但肌肉力量耐还较差。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和小肌肉有了较大的发展,运动知觉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逐渐增强。五、六年级学生的心脏体积也迅速增大,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新陈代谢旺盛,心率次数达80以上,并出现青春期高血压。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的胸廓开始增大,呼吸肌也逐渐发达,肺活量加大,但新陈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量相应较大,呼吸频率还是比成人快。

(2)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高段(水平三)的部分男生,大部分女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产生特殊的内心体验和性意识的萌芽,渴望了解性知识,探索生命的奥秘。小学高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小学高段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迅速上升,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逐渐趋于平衡。学生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性别差异十分显著,在整个年龄段,男生均好于女生。到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越来越丰富,且已形成自我意识,所以产生的体验也比较稳定持久,不会随着刺激或情境的改变而很快改变自己的情绪,因而情绪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小学高段学生能自己独立作出判断,学生的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小学高段学生表现出良好品质集体主义、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正直、勤俭、善良。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逐渐学会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感。逐渐学会独立、自觉地提出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坚定性的道德信念,学生自我意识又出现第二个上升期,学生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较稳定,但女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行为控制能力略呈下降趋势。学生想象中不乏创造性的成分,逐渐能把注意分配到围绕同一任务而进行的几种活动或对象上,高段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