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表8-6 小学阶段体能测试项目最佳年龄段[22]
《课程标准》建议学生的体能评价可根据相应水平的体能发展目标与内容框架,选择几项体能指标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的质量,健康的体质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23]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涵盖了中小学生个体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不同类别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总体评估,从而表达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2007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手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使学校和广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它涵盖了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即水平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即水平二组;五、六年级为一组,即水平三组;初、高中每年级各为一组;大学为一组。小学一、二年级组和三、四年组测试项目分为三大类,身高、体重为必测项目,其他二类测试项目各选测一项。小学五、六年级组,初、高中各组,大学组,测试项目均为五类,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其他三类测试项目各选测一项(见表8-7)。
《课程标准》建议体育教师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项目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并且指出对各项身体素质或者身体机能应该结合运动项目来进行综合考评,如在评价学生的力量成绩时,可以评价学生在完成跳远或者纵跳摸高的过程中所展示的力量水平。所以既要有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学生分数,又要结合在各个项目中的表现,给予定性的评价。 目前《课程标准》中相较原来提出了体能具体而明确的目标,相应地每一个目标都建立了相应的内容标准,并且体能中还都有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范例。不过没有确定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应评分标准。
表8-7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8.3.4 拟定水平一到水平三的体能评价指标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青少年敏感期的文献,国内外学者认为各种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敏感期,在体能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为体能发展敏感期。并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人类遗传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后对各项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作了统计分析,并集合能代表某项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初步拟定了体能的三级指标,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根据各个不同年龄段中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的不同,在设置各个年级的评价项目时有所侧重,尽量使那些能代表相应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成为主要测试项目,体能测试项目本身就单调枯燥,长期对学生进行某一项的测试会导致学生运动兴趣的降低,以及对体能测试项目产生厌倦感,有抵触心理。所以在各个项目的测试时,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场地、器材数量等外在因素,选择能反映同一个运动素质的其他项目进行替换,以使测试的运动项目可以多样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表8-8 水平一到水平三体能评价指标
8.4 小学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为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的科学化程度,有必要建立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可操作性目标,预设诸多的评价指标,逐步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程序是:①分析操作的指标;②预设评价指标;③一线教师筛选指标;
④确定评价指标。
8.4.1 第一轮调查分析
正式发放第一轮问卷回收回来的数据运用SPSS 16.0进行分析。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层面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用克隆巴赫系数表示,其检验结果如表8-9。据信度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次调查共向一线教师发放问卷30份,成功回收23份,有效率76.7%。被调查的是参加浙江省领雁工程的体育名师,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表8-9 第一轮问卷内部信度统计
表8-10 指标赞同度统计
由表8-10显示,对体能评价的一级、二级指标的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00%的一线老师认同一级、二级,认同度率非常高。
将回收结果中三级指标的详细内容依据调查统计法将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赋予值:5、4、3、2、1,根据一线教师对问卷的评定结果及内容的修改和补充,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均值(见表8-11)。
表8-11 第一轮水平一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表8-11可知,水平一的总体均值为3.85,每一指标跟总体指标进行比较,然后筛选出分值较高的指标是:柔韧:坐位体前屈;协调:广播操、投掷纸飞镖、肩上屈肘投掷轻物、沿10米线走、踢毽子、跳单双圈;反应、灵敏:20米快速跑、30米快速跑、15秒跳绳、10米×4往返跑。
表8-12 第一轮水平二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续表
由表8-12可知,水平二的总体均值为3.95,每一指标跟总体指标进行比较,然后筛选出分值较高的指标是:灵敏:10米×4、10秒立卧撑;协调:连续直线运球(小足球20米)、原地对墙胸前传接球(小篮球1分钟,距墙1.5米)、小沙包投远、单踢毽子、四个八拍健美操/徒手操等组合动作(配合音乐);平衡:踩木测验、单足支撑站立;柔韧:纵叉、横叉、踢腿、坐位体前屈、转肩、顶桥;力量:纵跳摸高、跪卧撑、双脚起踵立、俯卧支撑、仰卧起坐、连续原地纵跳。
表8-13 第一轮水平三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由表8-13可知,水平三的总体均值为4.03,每一指标跟总体指标进行比较,然后筛选出分值较高的指标是:速度:50米跑、25米×2往返跑、15秒跳绳、15秒仰卧起坐、10米×4往返跑;耐力:50米×8往返跑、1分钟跳绳、800米;平衡:闭目原地踏步。
8.4.2 第二轮调查分析
根据前一轮的调查调查结果,汇总体育名师对指标的修改意见,对原有指标进行了筛选,每一组指标跟总体指标均数进行对比,筛选出分值较高的,分值较高指标可参考程度越高。一、二级指标无变动,三级指标有所变动,且由可添加项目一栏的调查显示:专家没有提出新的指标。因此重新设计小学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咨询表如表8-14至表8-16,接着进行了第二轮问卷的发放。此轮问卷调查了30位小学体育名师,统计结果如表8-17至表8-19。
表8-14 水平一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
表8-15 水平二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
续表
表8-16 水平三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
表8-17 第二轮水平一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表8-18 第二轮水平二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续 表
表8-19 第二轮水平三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咨询情况
第二轮问卷调查显示,问卷整体的均值都较第一轮有所上升。此轮问卷过后把性质相同的列为一项或把分值较低那项筛除。水平一中的20米快速跑和30米快速跑筛除20米快速跑。水平三中的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筛除25米×2往返跑;800米(女)和1000米(男)合并为一项。
8.4.3 第三轮调查分析
8.4.3.1 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体育学习评价的指标,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它对评价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它既明确了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即性质,又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数量,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可以把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看作是一个由指标项目、权重集合和评价方法等三个要素组成的体系。权重是反映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指标,是指每项指标在指标体系整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通常又称为权重系数。在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也有明显区别,为了反映它们在作出评价结论时的重要程度,也要确定相应的权重。权重反映了各指标间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揭示了与其相应的因素在影响事物的价值上的差异,并通过数量上的规定,尽可能使这种解释和刻画精确、客观。
8.4.3.2 体能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采用排序表,由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评价对象中的二级指标对与其相对应的指标影响程度的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填入表中,回收并进行统计,通过加权分值计算从而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
水平一体能指标下有协调、反应和灵敏、柔韧三项二级指标。把柔韧排在第一位的有9人,排第二位的有10人,排第三位的有23人;把协调排在第一位的有23人,排第二位的有13人,排第三位的有6人;把反应、灵敏排在第一位的有10人,排第二位的有19人,排第三位的有13人(见表8-20)。由于这里二级指标有三项,所以用三梯度加权法进行处理,采用加权分值公式计算。例如柔韧的权重:先计算柔韧的分值9×3+10×2+23×1=70,整个二级指标的分值为柔韧+协调+反应、灵敏,计算方法如上总得分等于252,柔韧的权重为70/252=0.28。
表8-20 水平一协调、反应灵敏、柔韧三项体能二级指标排序统计结果(www.xing528.com)
水平二体能指标下有协调、灵敏、柔韧、平衡、力量五项二级指标。把协调排在第一位的有25人,占总数的59.5%,把灵敏排在第一位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28.6%,把力量排在第一位的有4人,占总数的9.5%,把柔韧排第一位的有1人,占总数的2.4%。第二位、第三位的具体情况如表8-21所示。由于这里二级指标有五项,所以用梯度加权法进行处理,采用加权分值公式计算。
表8-21 水平二协调、灵敏、柔韧、力量、平衡五项体能二级指标排序统计结果
水平三体能指标下有速度、耐力、平衡三项二级指标。把速度排在第一位的有26人,占总数的56.2%;把耐力排在第一位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40.9%;把平衡排在第一位的有3人,占总数的3.1%。第二位、第三位的具体情况如表8-22所示。由于这里二级指标有三项,所以用三梯度加权法进行处理,采用加权分值公式计算。
表8-22 水平三速度、耐力、平衡三项体能二级指标排序统计结果
8.4.3.3 体能三级指标权重的确立
请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看法对体能三级指标的每项指标按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的等级作出判断。对收回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其中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赋值为5、4、3、2、1。先统计每项指标被评为相同等级的次数,例如本次调查中共42人对“坐位体前屈”、评价指标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该指标很重要36(人次)、重要6(人次),然后计算得分。指标得分等于每项指标评为相同等级的次数乘以该等级的数值之和。坐位体前屈指标得分为36×5+6×4=204。按照某个三级指标评价等级之和除以在所属的二级指标内所有指标的评价等级之和确定每个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各三级指标的权重。以上面为例计算如下:整个三级指标的评价等级之和是907,那么坐位体前屈的权重为204/907≈0.224917 = 0.23。
但如果一级指标“体能”评价指标只有一个二级指标那么体能评价指标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就为1,三级指标“柔韧”下有一个三级详细指标是坐位体前屈,则三级详细指标“坐位体前屈”的权重为1。如果“反应灵敏”下有20米快速跑、30米快速跑、跳绳、10米×4往返跑的三级权重都得到,依次可以计算出各个三级指标的分值。根据三级指标权重乘以二级指标在总体的权重,再乘以100得出对应分值,如:坐位体前屈=0.28× 1=0.28,0.28×100=28,坐位体前屈就占28分。经过这样计算可以依次得到各个指标的得分。
表8-23 水平一体能三级指标权重系数
表8-24 水平二体能三级指标权重系数
表8-25 水平三体能三级指标权重系数
8.5 初步构建小学体育学习体能评价指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对各个学校作统一要求,只提供了体育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内容。虽然体育教师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但是一线的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自己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评价方案。因此,有些教师反映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选取评价指标,而体能评价指标是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对怎么进行体能评价作出一个评价指标示范性的例子。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研究所构建的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体能状况、本校特点的体能指标,确定权重,制作评价标准;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方案。
8.5.1 水平一体能评价
水平一体能指标体系如表8-26所示。
考虑水平一学生身心特点等,水平一应该侧重发展学生柔韧、协调、反应和灵敏,再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在水平一体能指标体系中选择适当的指标。例如协调当中选取一两项指标然后合理分配到一、二年级,各个学期,各个单元。此外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阶段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时进一步淡化评价甄别、选拔的倾向。小学一、二年级体能评价应该采用评语、不评等级,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学生体能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对其作出价值判断加以定性评价。
表8-26 水平一体能指标体系
8.5.2 水平二体能评价
水平二体能指标体系如表8-27所示。
水平二是水平一和水平三的衔接期,水平二要发展的是灵敏、协调、平衡、柔韧和力量,可以针对本校学生体能薄弱环节和实际情况在水平二体能指标体系中选择3~4项二级指标,例如选取灵敏、协调和力量等。再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选择相应的三级指标。
小学三、四年级体能评价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等级+评语。等级评价具体的步骤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各个评价的内容进行考评,得出一个总成绩,然后转化为等级制。对于学生在体能方面的进步,评价中应包含有发展性评价的要素,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设性意见,需要用定性评价的方式来阐释。
体能中一些项目的测验,例如水平二的小沙包投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可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或者可以把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应将“不及格”(60分以下)改为“还需努力”,这样有利于保护体能相对较差学生的体能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对于与其相适应的情感态度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通过平时的记录、观察进行定性的描述,这样对于学生的体能学习评价才能做到完善。
表8-27 水平二体能指标体系
8.5.3 水平三体能评价
水平三体能指标体系如表8-28所示。
水平三要发展平衡、速度和耐力。五、六年级身体发育高速发展,例如心脏发育显著,可以挑选耐力类某一项评价指标。耐力素质等体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对某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价,首先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也就是在学期开始时对该学生的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体能水平作一个评价。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能学习的进步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并随时督促学生加以改进,这即是形成性评价。最后在学期结束时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终结性评价。通过观察进步幅度,真正准确而公正地评价一名学生的体能学习情况,既能保证体能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体能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表8-28 水平三体能指标体系
8.6 结 论
发展体能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依据我国学校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考虑到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现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能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是体能发展敏感期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更要注意结合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来进行体能练习。本研究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体能发展敏感期等特点,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从《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发,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体能发展敏感期理论等指导下,对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体能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解析,并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指标筛选,得出小学体育不同水平阶段体能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体育教师实际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注释】
[1]夏冬生、杨寿等:《体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探析》,《体育学刊》2006年第9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
[3]刘强德:《论体育教学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山东体育科技》1999年第21期,第49—52页。
[4]曾剑斌、金红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5]郑丹蘅:《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17—120页。
[6]王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版第21期,第459—460页。
[7]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8]张细谦、曾怀光、韩晓东:《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体育学刊》2001年第8期,第80—83页。
[9]日本文部科学省编:《新体力测定标准》,2002年。
[10]屈东华、周艳丽、周珂:《中、日、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1年第6期,第52—54,58页。
[11]李仲汉:《世界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6页。
[12]张建华、杨铁黎、殷恒蝉:《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1期,第24—27页。
[13]张建华、杨铁黎:《当代美国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64—67页。
[14]刘刚:《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5]龚惠良:《中小学体育课两种考核评价方法的比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
[1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20]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450页。
[21]刘星亮、罗飞虹、张金春:《体育测量与评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22]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23]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