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5 对学生是否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调查
3.2.3.4 对定量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运动成绩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最主要的评价方法。之所以教师们对定量方法有着特殊的偏爱,是因为定量的评价方法被标以“科学”、“准确”的标签。事实上,定量评价方法虽然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定量方法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那些方面,而不能评价无法量化的那些方面。比如,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可以进行一定的评价,但对个性、创造性等却无法评价。第二,定量评价方法在某些时候只有有限的信度和效度。由于教育现象,人的发展非常特殊,很难定量描述,那么当我们勉强对它们进行定量评价时,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就出现了问题。第三,如果在无法量化或不应量化的地方使用评价,则易造成歪曲和误解,比如学生的情感、性格、兴趣、自我概念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的东西,如果硬要把它们变成一堆数字,那么很难说不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
随着评价的逐步扩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活动过程是复杂的,并非所有因素都能够量化的,如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的形成,情感意志的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能力的自我超越等。而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课程学习评价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一味地量化评价只能把复杂的体育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体育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且有可能由于量化标准的制定及操作过程不当也可能得出非客观的结果。随着评价内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定量评价应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3.2.3.5 对评价标准的认识过于单一
我国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很统一,上有国家标准,下有学校制定的统一标准,此办法的优点是目标明确,便于操作,能够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但随着对体育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断加深,传统的一贯制的评价标准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绝对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不顾人的智能、个性、情感等的丰富性、变化性,将所有人用同把尺度进行比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实际上是对人的尊严的漠视,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自主发展。其次,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其中,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如何对待、处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办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我们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模式来评价这些本质上不确定的因素,那么,无异于张冠李戴,把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看作一项任务而机械地去完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体育学习。
3.2.3.6 对评价方法的认识不够全面
传统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基本上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视学习内在情意目标和态度的培养。学习评价在评价结果上,仍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它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进行等级评定,原本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成绩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不能对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改进教学作用不大,失去了评价有效反馈功能。由于终结性评价更多体现的是甄别的作用,结果往往导致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不追求进步和发展,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则可能灰心丧气、动摇意志,失去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不仅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本身。
3.3 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思路
基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是实现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关于建立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思路,可以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实施过程和评价的结果处理来展开。(www.xing528.com)
3.3.1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
改革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情况,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无疑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偏重于对课内体育技能、理论和身体素质的考核,以一个人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来评价体育成绩的好与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但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它们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健康第一思想的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评价也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除了传统的双基以外,强调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要因人而异,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技术水平、情感态度与合作能力等,并能以此来督促和鞭策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学习,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养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随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扩展,出现了评价内容全面化的趋势。
3.3.1.1 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作为评价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一个传统内容,在内容上应该紧扣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要求。除了评价课内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评价学生体育的参与度、进步幅度、情感、态度等。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课内知识技能的掌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评价内容,还应将能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促进项目掌握的理论知识纳入评价内容。
(1)课外体育活动
新《纲要》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在过去的考评上是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其评价的内容并不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即使有些学校将其计入体育成绩,也仅仅是以早操的出勤率来计算成绩。随着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结构的变化,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也发生着变化,校外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加分的内容,而课外体育活动则应纳入评价的范围。
本研究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专指在校园范围内,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外兴趣活动班、院系班等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校园体育节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在校期间的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内教学学会锻炼身体的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还必须通过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个性,获得体育能力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过去我们只重视体育课内教学,给体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损失,高校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但现行的体育课每周仅90分钟,而在这90分钟当中,学生直接身体锻炼的时间是有限的,且很多学校都采用一周一次课,一次90分钟,这造成有课这天运动量很大,没有课的日子,没什么运动。因此,只依赖体育课来增强体质显然是不够的,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消化教学内容,强化身体锻炼最有效的手段,对教学可起到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同时也能保证每周一定的运动次数和时间。
在有无必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35.4%和37.4%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5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另有43.6%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认识到进行系统化的科学体育锻炼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再加上课外体育活动无人组织指导和场馆设置类型、管理与学生使用场馆的矛盾等客观原因,使得有近一半学生持否定态度。另据对目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时间的调查统计显示,每周参加锻炼次数大于等于3次的占22.8%,每周锻炼次数2次的占26.0%,还有12.1%的学生几乎不锻炼(见图3-6);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的占39.2%,小于30分钟的占23.3%(见图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