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曼彻斯特大学——依托并校进行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实力
目前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由历史悠久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04年10月合并而成的,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的一员。根据2011年3月统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拥有本科生28313人,研究生11125人,欧盟外留学生人数超过8000人;学校有4321名教研人员,其中专业研究人员1877人。学校现设工程与物理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医药与人类科学共四个大学院,大学院下共设22个学院,为学生提供400多种学位课程。[96]截至目前,大学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中共有25人获得过诺贝尔奖。[97]学校为实现“到2015年,跻身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前25名之列”的宏伟愿景,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首先,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两校的合并扩大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学科覆盖面,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2004年10月,历史悠久、合作紧密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两校经过认真磋商和准备后,正式合并组建成了新曼彻斯特大学,成为英国规模最大的单一校址的大学。并校是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基于共同发展愿景,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综合实力而作出的决定。通过并校这种较低成本的建设途径,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科专业更为齐全,科研实力和吸引外部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新大学成立第一年的总经费收入比并校前两校合计增加了5%,达到近5.4亿英镑;总研究经费收入也增长了10%,达到1.9亿英镑。[98]研究经费支出由2004—2005财年的3亿多英镑增长到2008—2009财年的4亿多英镑,增长了31%。[99]此外,并校还使曼彻斯特大学获得了英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截至目前,已有4亿多英镑的资金投入用于建设先进的基础设施、整修原有建筑以及改建公共设施中,到2015年前还会有2.5亿英镑的继续投入。[100]在获得大量外部投入的基础上,并校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得曼彻斯特大学可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构成的“金三角名校”进行有效竞争。根据2008年英国高等院校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的结果,曼彻斯特大学65%的科研活动,获得了“世界领先”或“国际优异”的高评价,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位居英国第三。[101]正如校长艾伦·吉尔伯特教授(Alan Gilbert)所说:“这些评价结果证明了2004年并校是正确的选择,并证明了自那时起我们在师资队伍和设施设备建设上的巨大投入是有效的。”[102]
创建一个规模大的优秀地区大学并非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两校合并的驱动力和目标。曼彻斯特大学以并校为契机和基础,积极对大学进行重新定位,凝聚力量向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两校在正式合并的前几个月就着手制定新大学的战略规划,以确保新大学一成立就具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曼彻斯特大学在成立时公布的战略规划《曼彻斯特2015议程》(Manchester 2015Agenda)中提出:“到2015年,学校要跻身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前25名之列。”2009年,学校对原有规划进行了修订,新规划《推进曼彻斯特2015议程》(Advancing the Manchester 2015Agenda)仍坚持2015年宏伟愿景不动摇,更加清晰地阐述了大学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建设举措和具体绩效指标。[103]以科研方面为例,曼彻斯特大学为实现“学校到2015年跻身ARWU前25名之列”的战略目标,计划积极聘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世界顶尖学者,计划到2015年拥有至少5名诺贝尔奖或同等知名奖项获得者,并且至少两人是全职。[104]总之,曼彻斯特大学用宏伟目标凝聚力量,通过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战略规划引导学校发展,确保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曼彻斯特大学还以并校和总计6亿多英镑的基础建设投资为契机,整合学科资源和研究能量,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以此来吸引顶尖人才的加盟,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学校在并校后对所有学科专业进行了整并,组建了工程与物理科学、人文科学、生物科学、医学与人类科学四个大学院。这种将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大学院的扁平式结构有利于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活动,促进院系间的横向互动。此外,曼彻斯特大学还积极创建具有突出特点和优势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见表7—7)。这些机构为吸引和汇集顶尖人才、促进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加强学校与外界合作提供了平台。例如,学校于2005年11月成功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来负责布朗克斯世界贫困研究所(Brooks World Poverty Institute)的工作,这极大提高了曼彻斯特大学在发展研究和贫困研究的实力和国际知名度,并获得了欧洲最大规模的对发展研究的经费资助。[105]2007年,曼彻斯特大学还聘请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基因图谱之父”约翰·萨尔斯顿(John Sulston)加盟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并领导负责一个新的研究机构——科学、伦理与创新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ce,Ethics and Innovation),集中研究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科学技术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106]再如,2006年成立的曼彻斯特癌症研究中心(Manchester Cancer Research Centre)是由曼彻斯特大学、克里斯蒂(Christie)肿瘤医院和英国癌症研究协会(Cancer Research UK)共同合作建立的,此举进一步确立了曼彻斯特大学作为欧洲最大癌症研究中心的地位。[107](www.xing528.com)
表7—7 曼彻斯特大学创建拥有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资料来源:http://documents.manchester.ac.uk/display.aspx?DocID=6178.
曼彻斯特大学通过并校、整合学科和研究资源以及吸引顶尖人才加盟等举措,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学校在管理运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管理运行上,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副校长、秘书长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组成的核心管理委员会——规划与资源委员会(Planning and Resources Committee),负责向学校董事会提出有关资源开发和配置、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完成年度规划、预算和业绩评估等工作。[108]学校还通过“规划与问责周期”(the Planning and Accountability Cycle)实现流畅的责任化管理。大学的运营每年会经历一轮从制定计划、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到改进计划的环节,完成一个“规划与问责周期”。大学通过“规划与问责周期”来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根据评估报告和外界环境变化列出下一年度需要优先实施的项目,以此保证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109]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将应用研究放在与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积极促进科研技术和成果转化。例如,学校成立了专业的知识产权有限公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mited),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活动,并通过专利转让、孵化企业和出售企业股权等方式为学校创造收益。曼彻斯特大学于2008年还建立了欧洲规模最大,共计3200万英镑的创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清洁、纳米、医药、信息通讯等技术的商业化活动。[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