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科研体制模式,重视成果转化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改革科研体制模式,重视成果转化。国家设立专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不足给大学带来的转化难题。与此同时,研究型大学应当树立融资及风险意识,扩大自身融资渠道。合理优化专利收益分配政策,对大学专利的权属进行清晰的界定,使得大学拥有对专利的处置权利(包括申请、实施和转让等权利),为大学通过专利获取收益提供法律保障[51],以此提高教师或科研人员从事高水平专利研发及实施应用的积极性。建立专门的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市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同时,应当重视知识产权教育。通过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来增强国民的产权意识,逐步拓宽社会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营造适合专利技术发明、转化及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续前表
续前表
【注释】
[1]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大学的使命》,98~9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参见《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参见康健:《论大学社会职能的演变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载《高等教育研究》,1995(3)。
[5] 参见李文长:《高等教育社会职能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89(1)。
[6] 参见[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21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 参见赵鑫:《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 参见迟晶:《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因素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参见熊晓亮:《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践履》,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 参见熊晓亮:《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践履》,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参见郑永平、党小梅、吴荫方等:《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工作与学校的发展》,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12] 参见宣勇:《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组织结构的选择》,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3] 参见睦依凡、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14] 参见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启示》,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 参见赵鑫:《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运行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 参见林佳慧:《专利影响创新决定及技术预测模式分析》,台湾东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 参见郑永平、党小梅、吴荫方等:《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工作与学校的发展》,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18] 参见高磊、赵文华:《中美研究型大学R&D经费与“创业性”表现比较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10(5)。
[19] 参见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5)。
[20] 参见李应博、吕春燕等:《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下的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
[21] 参见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2] 参见李春燕、石荣:《专利质量指标评价探索》,载《现代情报》,2008(2)。
[23] 其中加州大学、得州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未分校区,不包括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ww.xing528.com)
[24] 参见田旻、曹兆敏:《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成功因素分析》,载《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4)。
[25] 参见田旻、曹兆敏:《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成功因素分析》,载《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4)。
[26] http://www.isis-innovation.com.
[27] 参见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重大知识产权IPR的启示》,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5)。
[28] 参见柴苗岭、刘晓、肖国华等:《国外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措施综述(之三)——日本和德国的知识产权转化概况分析》,载《科学新闻》,2008(13)。
[29] 参见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重大知识产权IPR的启示》,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5)。
[30] 参见柴苗岭、刘晓、肖国华等:《国外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措施综述(之三)——日本和德国的知识产权转化概况分析》,载《科学新闻》,2009(13)。
[31] http://www.u-tokyo.ac.jp/res04/d04_03_e.html.
[32] http://www.rcast.u-tokyo.ac.jp/en/.
[33] 参见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重大知识产权IPR的启示》,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5)。
[34] 参见柴苗岭、刘晓、肖国华等:《国外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措施综述(之三)——日本和德国的知识产权转化概况分析》,载《科学新闻》,2009(13)。
[35] 参见王小勇、宁建荣、张娟:《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的研究综述》,载《科技管理研究》,2009(1)。
[36] 参见杨建安:《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0)。
[37] 参见杨建安:《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0)。
[38] 参见郝建华、高纲领等:《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载《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39] 参见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0] 参见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1] 参见郝建华、高纲领等:《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载《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42] 参见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3] 参见邓旭霞、欧庭高:《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文化的影响》,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44] 参见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5] 参见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6] 参见郝建华、高纲领等:《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载《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47] 参见林均勇等:《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载《工作研究》,2003(8)。
[48] 参见韩振海、李国平等:《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的启示》,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5)。
[49] 参见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0] 参见成元君、赵玉川、王仲君:《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基于价值链的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4)。
[51] 参见刘月娥、张阳、杨建安等:《高等学校专利实施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载《研究发展管理》,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