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节能减排的统计方法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节能减排的统计方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7月,厦门市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海南省、贵阳市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生态省(市)、生态文明城市等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方面的骄人成绩。但生态活力提升缓慢,环境质量改善乏力,减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节能减排的统计方法

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该方案中包含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突出了城市的生态化要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而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运用和升华。为落实十七大精神,一些地方政府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确定相关调研课题,比如湖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当地统计局开展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2008年7月,厦门市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海南省、贵阳市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生态省(市)、生态文明城市等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等要求,这些要求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标准。2012年8月,环境保护部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持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但是现阶段定位与评估,将来通过实践再过渡到考核方面。2012年底,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再次强调,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推进办法,并将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学术界近些年开展了大量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研究,关琰珠等(2007)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观,从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5个层次构建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系统层将生态文明系统划分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和社会保障4个部分,其中,资源节约系统中采用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综合利用、绿色消费变量表示,环境友好系统中采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变量表示,生态安全系统中采用生态保护和生态预警变量表示,社会保障系统中采用国民素质、经济保障、科技支撑、公共卫生和公众参与变量表示99

张静(2009)综合考虑了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确立了包括人口发展支持系统、资源节约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经济社会支持系统4个子体系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了26个单项指标,以昆山、大连和东莞3市为例,将3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确定各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特点100。梁文森(2009)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环境因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稳定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相互平衡,各个组成成分之间都处于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螺旋式上升的平衡。生态文明指标既是衡量环境质量、测评被污染和被破坏程度的尺度,也是制定污染排放物标准的依据,因此从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生活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经济环境质量8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主要涉及36项宏观测评的环境指标101。刘文静(2009)在环境—经济—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的内容、框架以及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阐述,她认为生态文明在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还应该添加制度、技术等一级指标,评价体系还应涵盖对生态文明发展趋势以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协调程度,考虑各部门之间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从而衡量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102。(www.xing528.com)

韩永伟等(2010)在关琰珠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以区域生态文明效应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初步制定了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生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细化为31项可获得的约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103。高珊等(2010)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针对生态文明动态化、区域性的特点与基本内涵,基于绩效评价建立省域范围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其生态文明综合指数的构成包括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生态治理等内容104。严耕等在其著作《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中,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是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后思,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节约,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05。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发布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年度报告(ECI 2011,ECI 2012)”,采用国家发布的权威数据,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转移贡献5个领域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了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尚无在生态文明建设诸领域全面领先的省份,各省份互有短长,分属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这就需要各省份找准自身的发展道路。整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方面的骄人成绩。但生态活力提升缓慢,环境质量改善乏力,减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现阶段,环境质量整体退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逆转,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张黎丽(2011)设计了由生态经济、生态保护、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和生态发展五层模型结构组成的目标集,确定了39个代表性指标来反映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构成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分析计算建立西部地区基准年(2007年)指标及指标值,并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评价四川和贵州两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采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为计量工具,以2007年为基准年预测了未来13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了35个指标构成的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106。王金南(2012)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从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改善、地球环境安全4个维度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107。2012年,四川大学“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发布了《“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涵盖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5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以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为主要测量方法,对我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进行评比,此份研究报告通过数据排名的方式来反映各省、各主要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金华(2013)提出科学的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认为生态文明评价要体现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导向,坚持资源环境利用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双重约束,推动各地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要统筹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的差异性、评价对象的城市化程度、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