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就已经展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根据《21世纪议程》中的相关章程,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着手设计了“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指标体系,共有134个指标。虽然该体系存在着一些上述不完善的地方,但不妨碍其已成为当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构建的框架和基础的事实。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就已经展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创立的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度量的著名指标66。其不足在于:一是指标只考虑了经济社会因素,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因而不适宜作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尺度。二是它在测算中用发达国家贫困线水平的平均收入作为最大值是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的。联合国统计司(UNSTAT)(1994)对联合国的“环境统计发展框架”加以修改,创建了一个由31个指标构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FISD在指标的分类上很像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即社会和经济活动对应于“压力”,影响、效果与储量、存量及背景条件对应于“状态”,对影响的反应对应于“响应”。该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就是,该指标体系过于注重对于环境方面的评价,而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评价稍显不足,而且指标的分类上比较混乱,指标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待加强。

Clifford Cobb等(1995)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标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该指标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账户,这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真实财富存量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67。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1996)根据《21世纪议程》中的相关章程,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着手设计了“驱动力—状态—响应”(DSR)的指标体系,共有134个指标。由于该体系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与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对于经济、社会指标来说,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指标属于“驱动力指标”还是“状态指标”的界定不尽合理。虽然该体系存在着一些上述不完善的地方,但不妨碍其已成为当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构建的框架和基础的事实。

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6)合作提出了一套综合程度较高的指标体系,即主要由反映经济、社会、环境3方面情况的指标构成,具体提出了一套包括25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68。但该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指标的综合方法因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同而产生歧义。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撰写并发表了关于能值理论(ESIISDI)的文章,该研究提出的能值理论被分解为能值产出率(EYR)、环境负载率(ELR)、能值交换率(EER)3个指标来测算整个评价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考虑了产出效率、系统过程的环境影响、系统的交换效益等方面。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发了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对不同国家的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比较,包含5个组成部分、21个指标和64个变量,测试结果于当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公布。该指数是一项整合性指标系统,包括自然资源、过去与现在的污染程度、环境管理努力、对国际公共事务的环保贡献,以及历年来改善环境绩效的社会能力,用来评价各国或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在2000年以后,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日趋丰富,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指数更多的是注重环境、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某一个领域,研究的对象也更为具体,如联合国2000年在《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2001年建立的一个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可持续评价仪表板,世界经济论坛在2002年建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环境表现指数,南太平洋地球科学委员会在2005年建立的环境脆弱性指数以及Kerk和Manuel在2008年建立的可持续社会指数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开展较早,牛文元(1994)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独立的理论框架,构造了包含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进程的稳定能力和管理的调节能力的5大指标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8)基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教6个领域维度,共选取了83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基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是关键,科技进步和教育是动力。该指标体系简单明了、信息全面,同时考虑了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

朱启贵(1999)在其著作《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论证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理论,提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方法,研究构建中国综合资源与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提出必须从国民大系统的角度改革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构建国民大核算体系,并且给出国民大核算体系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在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修正现行的国民经济指标,从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绿色国民生产净值指标、绿色国民财富和经济福利指标等多个维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测算方法,系统设计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于2000年编制了一套由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稳定性、经济生产能力、环境缓冲力和管理调控能力构成的大型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建立了相应数据库,每年发布一份不同主题的研究报告。(www.xing528.com)

张学文等(2002)在对黑龙江省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生态、人口、社会和管理子系统以及区域关系、世代关系的实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关系—功能状态—发展能力”概念模型,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对黑龙江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69。赵多等(2003)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收集浙江省1990—2000年的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同时采用德尔斐法进行专家咨询,得到评价指标的分层排序。最后从初选的54个评价指标中,根据主成分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的指标筛选结果,结合有关国家及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了由40个指标组成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0

乔家君等(2005)在追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结合河南省资源环境等实际发展,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设计出包括71个指标的完整体系,经过有效处理得出29个有效指标,并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71

刘国等(2008)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水平指数、持续指数、协调指数,对成都1995—2003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72。刘海清(2009)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及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3个层次内含77个具体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海南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赵旭等(2009)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生活质量、设施环境4个子系统内含16项指标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3年的山东、上海、广东、江苏、河南5个省(市)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分进行了评价73。李平等(2010)从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工业文明3个层面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包括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技术指标、能源环境指标在内的三层次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基本参照系”和指标体系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