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研究项目: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成果

教育部研究项目: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考察后所作的科学预言,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具体时间的预测。

教育部研究项目: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成果

一、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最终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车轮推进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科学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压迫制度的根本否定。这一社会形态的物质前提是生产的充分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其经济结构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人们在生产和社会交往方面的互助合作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经济原则;政治结构上,消灭了阶级差别以及一切重大社会不平等,国家也随之消亡,上层建筑失去了政治性质;观念结构方面,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科学文化空前繁荣。这一社会形态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它同高级阶段的差别在于分配方面仍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仍然带有它由以过渡而来的旧社会的某些遗迹

马克思恩格斯利用人类社会一切知识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由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都无不受到这两对基本矛盾的作用,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向前发展。他们结合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际,得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的科学结论。这一结论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70年后的俄罗斯开始变成现实。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考察后所作的科学预言,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具体时间的预测。有的人在前苏联、东欧出现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都很贫穷,资本主义国家都很富裕,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而且还在发展。这种人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马克思也没有预言过资本主义现在就要灭亡。尽管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系列挽救灭亡的措施,现在还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灭亡的趋势仍然存在。

(二)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面对社会主义高速发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借鉴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某些改良,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这些措施包括:采取某些社会福利政策,实行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即把部分股票卖给职工,以及吸收一些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活动,实行劳资双方协议工资;加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和国家计划等。出现了一些相对稳定发展的势头。但这种发展丝毫没有消除它固有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高科技的发展给资本主义带来了一个短时的发展阶段,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改变基本矛盾的存在,而使资本主义其他矛盾更加激烈。新经济的变化,使财富更加集中,贫富差距拉得更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鸿沟更深,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新发展。美国同日本欧盟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本性,不能不加剧它们之间的矛盾、摩擦和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的世纪将更加采取新殖民主义手段,加强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www.xing528.com)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形成,不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全球化、大众化,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化。资本主义制度不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始终存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发展。所有这些经济现象的新变化都表明,经济全球化正在日趋形成,社会化大生产规模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得尖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它灭亡的必然性。尽管资本主义今天仍然在发展,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存在尖锐的矛盾,相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显得激烈。现在,资本主义的财富比起以往,更加集中在极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拉得更大,贫困人口并没有因全球财富的增加而减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良,仅仅是一种被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被迫行为,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阻碍,高科技革命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也许会更巨大、更猛烈。

(三)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的,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决不是一直贫穷。自从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暴力统治的理论以后,在俄罗斯率先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从此,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些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初期曾犯过一些激进的错误。低估了资本主义调整的弹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将马上导致它的灭亡;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上也表现出了极左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全面执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把市场经济视之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而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教条主义,盲目推行“苏联模式”,而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搞大国沙文主义,既失去了朋友,又使一些人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曲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并且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国情和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发挥巨大的生命力。俄国革命,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找到了解决俄国革命的真理,使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道路,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走向成功。邓小平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验。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的创业,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8]。尽管有资本主义国家联合攻击和遏制,客观上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加了巨大的困难,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有这个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