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先进文明的道德资源及其教育课程研究

世界先进文明的道德资源及其教育课程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西方道德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生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吸收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必须维护正当的、合法的利益,必须使较小的利益服从较大的利益,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要求的。人文主义者以人道主义为旗帜,倡导以世俗的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道德观。

世界先进文明的道德资源及其教育课程研究

三、世界先进文明的道德资源

在道德思想上,西方文化呈现出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色彩。对西方道德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生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吸收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功利主义的传统

功利主义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完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已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正当权利和政治权利。这些要求的思想基础就是个人利益的天然合理性,功利主义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成为资产阶级获取自由权利的思想武器

1.功利主义的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道德学家、法学家边沁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功利原则这一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功利主义思想。他指出:“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9]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他认为不了解个人利益而侈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所以在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人的行为只以能否给自己和共同体带来利益为准则,给共同体带来最大幸福,实际上也是增进个人的最大幸福与快乐。

穆勒也由此将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并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宣称功利主义或最大幸福原理是各种道德生活的根本,“因为那标准,并不在于行为者自己的最大幸福,而是在于全体人的最大量幸福”[10]。由此出发,穆勒认为自我牺牲对于功利的实现也是必要的,功利主义“承认人类有能力为他人的好处而牺牲他们自己的最大好处。功利主义只是不承认牺牲的本身也是一善事。不增加或不趋向增加幸福的总量的牺牲,功利主义看来是浪费。功利主义所夸奖的自我牺牲是献身于他人的幸福,或幸福的某些手段,或者说,献身于人类全体的或人类集体利益所规定的个人的幸福”[11]。实际上,功利主义最终目的也是要实现个人利益和幸福。穆勒从现实中看到了人们大多数行为不是要有利于世界,不过是有利于个人。因为人能够增加大多数人幸福的机会是很少的,在一切别的场合只有对私人的功用才是人必须留意的。最终导致只要在谋个人私利时不妨碍别人幸福就是有德的,最终功利主义向合理利己主义进行了妥协。从穆勒开始,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受到普遍的欢迎,乃至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西方社会政治、立法等各个领域。

2.功利主义的评价

应该指出的是,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区别的。功利主义原则的提出不仅仅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而是要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功利主义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正当性,强调社会利益、大多数人利益的至上性,一方面是对以往压抑个人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对利己主义的超越,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此外,功利主义对利益、效果的肯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肯定功利主义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功利主义的局限性。功利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出发,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归宿,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在理性层次上,肯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但由于追求个人功利的目的是其内在动力,因此,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常常是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www.xing528.com)

对于功利主义既不能一味地反对,也不能泛功利主义,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主义的功利原则,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应首先承认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合理性。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矛盾和冲突。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必须维护正当的、合法的利益,必须使较小的利益服从较大的利益,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要求的。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功利原则的提出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二)人道主义的传统

人道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又一重要传统,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影响着西方人的观念和行为。英文的人道主义(Humanisms)是从拉丁文人的、人性的(Humanus)和人类、人性、人道精神(Humanitas)演化而来的。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的精神的道德原则。

1.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人来创造的,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表现出了一种与神、命运相抗争的精神与勇气。普罗塔戈那认为神是不可知的,并由此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凸显了人道的价值,是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形态表现出来。人文主义者以人道主义为旗帜,倡导以世俗的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道德观。思想家们肯定人性存在和价值,主张现世的幸福和尘世享乐,否定神性和天国的幸福。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个性自由的观念,追求个性解放与平等的思想,也是对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的反抗。思想家们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原则,适应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思想解放的需要,成为资产阶级反抗宗教神学和专政制度的思想武器。

十七十八世纪是人道主义全面发展时期。17世纪是理性主义道德学兴起的世纪,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出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感性主义不同的理性色彩。笛卡儿认为,人的自由是首先要建立起自主的理性能力,用理性来调节人的感性,以克服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对立。从理性原则出发,培根认为自爱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也是公共利益的道德基础,所以善德就是利人、爱人,即要“有利全人类”、要“爱一切人”。莱布尼茨也认为没有理性的参与,人的自然本能不可能使道德原则具有确定性。因为,按照人的本性来说,没有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理性告诉人们愈是追求普遍的幸福才有个人的幸福,也就是利他才能利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家伏尔泰提出,要用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代替封建宗法原则,指出从人的本性来说,“爱”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人类,因为,人与人的相互需要是爱的基石,自爱与博爱都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伏尔泰又提出,除了博爱原则以外,公正、平等、自由也是一个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原则。思想家们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以“合乎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人生来就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倡导博爱,使“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的目标。

2.人道主义的评价

在当代,西方思想家对待人道主义,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美国学者库尔茨认为近年来对人道主义的批评是错误的,指出人道主义对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人道主义原则提出的道德观念对关注人类幸福有着积极的贡献。也有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在世界观上将人类看成世界的中心,人可以随意地支配自然,从而导致了生态对人的存在的威胁。在当代,非人道主义主要也是从生态道德角度,主张以自然中心论来克服人道主义对人的地位的过度张扬。作为价值理论的人道主义对人在自然中主体地位的过度弘扬,使人道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欠合理的方面,但作为道德原则的人道主义的合理性却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人道主义对人的权利的追求,提倡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互助、友爱,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助等,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共同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道主义对人的价值的弘扬,可以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市场经济强调效益至上,容易导致一切都商品化,导致人的物化。人道主义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会对市场经济关系中出现的弊端有所修正。其次,人道主义对平等、自由的现实要求,会为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另外,弘扬人道主义,对建立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有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强调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强调救贫济苦,对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道关系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