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期间心理发展轨迹
了解大学期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做到“心中有数”,大学期间,大学生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种类似余弦曲线的发展过程,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一)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为适应与转变的矛盾。从中学到大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又一次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而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由于这一阶段大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调整自己角色身份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大学新生往往产生一些心理矛盾。
一是自豪感与失落感的矛盾。尽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进入大学并不像以往那么遥不可及,但毕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大学生,是一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情,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都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的感觉。但是进入到强手如林的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都感觉到失去了中学时代的优势,有一种从“中心”到“边缘”的感觉。原来在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因此总是处于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中心人物”位置;而进入到大学以后,成了大学生活的普通一员,并且还处于一年级新生的“低位”,因此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失落感,萌生一种被“边缘”化的心态。
二是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一切都感到新鲜,兴趣盎然,往往以很大的热情来熟悉和了解周围的环境、同学、老师和大学学习的功课,有一种新奇新鲜的感觉;但是由于这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保持着中学生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心态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现实的大学生活,因此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中学的老师、同学和中学生活的依恋心理,对父母的依恋心理。如果这种依恋的心理又恰恰遇到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困难,则会更加加重这种依恋心理的产生,呈现出新鲜感与依恋感的矛盾。
三是轻松感与压力感的矛盾。考上大学意味着中学阶段的结束,在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结束,而另一个阶段学习任务还没有完全明确之前,一般来说人们都有一个相对轻松的时期。因此,刚入校的新生会有一种解脱中学繁重学习任务的轻松感,但是大学的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大学的学习不仅在内容上比中学学习的内容要加深和拓宽了,而且还增加了很多需要不断探索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学学习需要挖掘自我学习潜力的深度和广度要比中学程度更深,加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和对大学考试的担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大学生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的压力,呈现出轻松感与压力感的矛盾。
(二)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与分化的矛盾。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许多大学生都对大学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基本上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建立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充实和有规律,因此,大学生减少了刚进入大学时的那种焦虑感和紧张感,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发展成了这一个阶段的主题。但是,随着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了解,大学生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来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需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领域,需要对人生的很多问题进行决策,而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对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人生任务的决策会深刻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同,又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二、三年级期间,大学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个阶段,大学生也充满着各种矛盾:
一是发展和停滞的矛盾。如前所述,大学生二、三年级是大学生各个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好像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要深入下去也十分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高原”现象。在心理学上,所谓心理高原现象是指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在练习后期的一定阶段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高原的产生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现象,任何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高原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或是由于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还未形成;或是由于练习方法不对,一时无法突破困难;或是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或是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或是由于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等。如果突破这种“心理高原”,那么个体就好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心理高原现象并不是一种停滞现象,而是发展的一种阶段,但在大多数经历了心理高原现象的大学生来看,好像这种停滞是无法突破的,感受不到个体的发展,呈现出发展与停滞的矛盾。
二是定向与不确定的矛盾。根据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大学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而大学四年级开设专题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便于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一个宽口径、厚基础的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这种课程设置规律导致在大学二、三年级期间存在着专业方向发展的另一次重大选择。大学生进入到二年级以后,随着自己对大学课程结构和学科专业发展的了解,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今后具体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专业发展领域。但是,由于大学生对自我专业能力和未来社会对专业素质要求状况并不一定十分明确和清晰,大学生并不可能一次性地就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尝试,也许某一段时期,会对某一门学科领域十分感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后来又发现这个方向原来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也不一定非常适合,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呈现出不断地尝试、探索,又一次次地回到最初的起点的痛苦的心态。(www.xing528.com)
三是同一性确立与扩散的矛盾。同一性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使用的术语,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主观评价与外界的客观评价相一致、相统一的过程。同一性的形成并不始于青年期,也不终于青年期,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发展过程,但是同一性的形成在青年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青年期个体是第一次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客观的我和主观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进行整合的时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第一次联结的时期,因此,在青年期形成第一个自我同一性的联结对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大学四年发展阶段,大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因为面临着繁重的适应与转变的人生任务,还来不及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和处理,但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随着大学生对大学环境日益熟悉,对大学学习方向的适应,大学生不再需要更多的心理力量来面对客观环境,这样,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思考自我的问题,于是我是什么?我今后会怎么样?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如何设计和优化自己的人生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加深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解,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活的苦恼、困惑和忧虑。因此,许多大学生感到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最苦恼、最孤立无援的时期。有的大学生回忆到:“刚上大学时觉得自己挺不错,盲目乐观,无忧无虑,总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两年过去了,接近毕业分配了,我现在到底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办呢?……无数问题缠绕我,使我无法平静。”大学二、三年级所反映的矛盾,正是不断寻找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和痛苦,正是这种痛苦的求索,使大学生开始对自然我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有了更好地应对复杂事物的心理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个体成熟、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发展的冲突和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在每一阶段内,冲突解决得好,发展任务就完成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各人完成任务的程度不同,一般都介于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点上。健康的个性品质倾向于积极的那一端,而上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与不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任务的完成。他具体把个体发展分为以下八个阶段,青年期人生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5-27.
(三)大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整合与调整的矛盾。进入大学四年级以后,大学生试图把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他们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优点和缺点,与同学的关系因毕业的临近变得更加亲密与充满温情,他们在与其他年级的师弟师妹相比,也更显示出了心理的高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满着成熟与自信。但由于毕业就业的临近,人生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选择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放弃。一旦选择一种发展,就意味着要放弃另一种发展,在得失取舍之间做出权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在四年级期间也是充满矛盾的。
一是紧迫感与放任感的矛盾。进入大学四年级以后,很多大学生会感到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而自己很多知识都还没有学习,很多事情都没有完成,都想尽可能抓紧最后机会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还有的大学生正积极准备考研究生,或准备找工作,为自己将来生活作打算,因此十分繁忙,很多学生会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一种紧迫感。但与此同时,在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在已经考过研究生,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以后,不少大学生也会感到难得的轻松,对自己的管理会适当地放松,出现紧迫感与放任感的矛盾。
二是满足感与忧虑感的矛盾。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相当的了解,基本上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常常试图运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获得专业学习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满足感。但与此同时,不少同学也会感到大学四年,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不太会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就业和今后发展产生忧虑感。
三是积极投入社会与对社会的恐惧感的矛盾。大学阶段学习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次集中系统的学习,大学毕业与中学毕业和小学毕业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往的毕业只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标志着集中系统学习阶段的完成,而要进入真正的社会,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各自具体工作岗位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走向社会不仅是自己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十多年学校生活的一次总体的检阅,大学生对步入社会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既有投入火热生活大干一把的激情,也有担心自己能否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恐惧感,呈现出积极投入社会与对社会的恐惧感的矛盾。
总之,大学生活的过程并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自我探索过程,前几届大学生将自己大学四年身心特点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大学一年级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到了大学四年级才知道自己知道。”比较好地反映了大学期间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