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发展的广阔平台
什么是大学?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它在当代又有什么样的内涵?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一)什么是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今中外虽然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各不相同。在我国古代,虽出现过“大学”这个概念,但那个“大学”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在概念上是有重要区别的。古代所谓“大学”,实为“太学”,那是指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故有“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的说法。古代中国设有“学宫”、“书院”,如“稷下学宫”、“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它们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研究院,同“大学”相近,但并非现代意义的大学。“大学”一语,出自西方。
在西方,大学更多地与另外一个词根(universe)相对应,universe是宇宙、天地万物、永恒的意思,那么大学就是探索宇宙永恒奥秘的地方。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理念》中对大学赋予了新的内涵,纽曼也赞同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的观点,但是他更进一步分析大学的词源,并根据该词在中世纪的用法,更倾向于把大学看成是各地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大学里的国际性特征,而不是大学所传授的学科的普遍性特征,大学的词义更倾向于各国各地的学子在一起共同学习。正是由于中世纪具有行会性质的学生和教师的联合组织的出现,使各国学子聚集在一起学习成了一种社会性现象,诞生了中世纪大学,如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萨莱诺大学及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最早出现的大学。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科举制被废除以后,仿效西方办学模式而出现的。今天所设的“大学”是与小学、中学相对应的,如果说小学是初等教育机构,中学是中等教育机构,那么大学就属于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在我国也是一个理解非常宽泛的概念,对大学的理解也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中义的大学,是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而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1]
虽然人们对大学的概念有种种理解,但大学的主体依然是狭义的大学概念,也就是属于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一种大学概念,我们所指的大学生,也主要是指全日制的普通大学本专科学生。看来,大学是一种提供比普通教育更高一个层次教育的地方。而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进入了人生的一种新的境界。
(二)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
自从1809年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出任内政部新设的文化和公共教育厅厅长,筹建了一所新型的现代化的柏林大学以来,大学越来越与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大学越来越承担着振兴国家和为国家发展长远利益服务的使命。特别是对于一个后发展起来的国家而言,大学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尤其如此。
在现代社会,大学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大学既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又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知识的保管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此外,它还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验的主要工具。“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计划、政策制定的中高级人才培养打下重要基础。人们对地方和国家一级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提高本国发展水平方面可能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是不会强调得过分的。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的非工业化国家之间架设桥梁的主要责任正应当由高等教育机构承担。此外,这些机构还可能是教育改革和革新的工具。”[2]
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将大学的任务和职能进行了概括:“大学作为可进行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或可进行教师培训的科学场所、知识的源泉。大学作为在更高层次上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按照不断适应经济需要的课程和内容获得专业资格的工具。大学作为终身教育的理想的汇合点,它欢迎希望重新学习、希望使其知识适应需要,或丰富其知识、希望满足其在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学习之举的所有成人。大学作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借助于国际性教席促进传播优秀教学法的国际合作的理想伙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
在我国,大学的发展素来是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我国最古老的大学,到洋务运动以后兴起的具有近代高等学校性质的学堂,到国家兴办的大学堂,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的新型大学和进行大学的改造,无不说明了大学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对大学对于国家的作用和功能,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3]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方面的崇高任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三)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个提供高等教育的地方,而且还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同时还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学曾经被称为“象牙塔”,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一方净土。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宁静,大学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但是与社会其他机构和组织相比,大学依然保持着永恒的魅力。
大学是一个承载理想的地方,它不仅承载着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崇高的教育理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艾伦·布鲁姆所说:“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础的国家的神殿”,“如果没有大学,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原始泥泞中,永远不能脱身”。因为“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和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礼记·大学》
因此,上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大学文化、精神的体会的过程;适应大学生活,也不仅仅是一个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的过程,而是领会和把握大学灵魂和精髓的过程。美国学者博耶甚至提出:“所有大学都为新生开设一门短期的给定学分的课程,可将它取名为‘大学:它的价值与传统’这样一个讨论课。虽然要把行政管理的各项程序和课外生活告诉学生,但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把大学的学术传统告诉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学者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在这门课程中)可以考虑这样一些论题:本校是如何以及为何建立起来的?它的传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校已经有何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学校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这个学校所追求实现的目标是什么?”[5]
大学给大学生提供的教育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大学”(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大学学科)、“大师”(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大学教授)、“大业”(校舍充足、设施先进、资料丰富的大学物业)、“大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自由的大学涵养)、“大雅”(崇德求真、校园文明、美化人生的大学氛围)、“大学生”(风华正茂、与时俱进、祖国栋梁的大学生)等,而且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富有精神文化气息,给人启示、催人奋进的梦幻地方。“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五位一体,构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6]
大学的学习,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平台上展开的,大学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