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认知行为干预
1.认知行为干预含义
人们的困扰不是来自事情的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在认知影响情绪及行为的观点基础上,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心理及行为问题,例如沮丧和焦虑均来自于认知不足或认知扭曲的结果,只要个体能认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习自我控制,问题行为则可迎刃而解。认知行为理论提出至今,当中经一再的修正使其更加完善,许多文献及实证研究结果皆支持其有效性(Gaus,2007)。有关认知行为干预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理解并不一致,例如Reinecke,Ryan和Dubois(1998)认为,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指导人们改变想法的历程,提升情绪及行为能力的一套干预方法;Kendall(2000)、Yell,Robinson和Drasgow(2001)等认为,认知行为干预并非包含单一的技术,其由多元的方法所组成,包括愤怒控制(anger control training)、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交替作用(alternate response)、自我控制(self-control)、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增强(selfreinforcement)等皆属于认知行为的范畴,另外还有自我对话(self-talk)、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社会认知训练(social cognition training)及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等。
认知行为干预运用逻辑及推理方式让个体改变想法、情绪及行为,并提供指导信念的证据及关于他人真实意图的信息,更鼓励其弹性地思考问题(A ttwood,2007)。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强调通过增加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觉察,指导个体的自我控制,以减少不合理的思考形态所带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认知行为干预的根基在于认知影响情绪及行为的观点,并运用策略帮助个体觉知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而发展正向的思考及行为模型。从预防的角度来看,认知行为干预指导个体监控自我的想法以觉知错误,并指导辨认及矫正不良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免导致压力、焦虑及沮丧等情绪,从而重构行为。针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而言,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改变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消除其不良认知和重构规律运动行为的方法。
2.跨理论模型
1979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Prochaska结合许多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基础,提出了跨理论模型,期望能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行为,改变问题之所在(Gorely and Gordon,1995)。Prochaska最初以吸烟行为的改变为基础,举例说明跨理论模型的结构,包括改变阶段,即在行为改变时,在什么时间参与;改变过程,即个人是如何参与的;以及改变层次,即参与什么类型等三个因素。此后,跨理论模型由Prochaska和DeCliment(1982,1983)所发展,认为个体开始进行身体活动的行为时会历经五个行为改变阶段。Prochaska和Norcross(1994)提出,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去探讨个体的行为改变,在整个改变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改变过程与改变层次。跨理论模型建构包括五个改变阶段、决策权衡、自我效能和改变的方法等四部分,以及十个改变的方法。
跨理论模型整合了主要的心理学的行为改变的理论,是自1990年代发展的主要的健康促进理论之一。模型解释人们是经由何种改变过程来决定采用或维持健康的行为,进而发展出有效的行为改变策略,以促使人们行为改变或维持健康行为(Whitelaw,Baldw in,and Bunton,et al,2000)。即解释了人们在没有干预的自然情境下,个案的自我改变,说明了行为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改变,如何改变,以及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为何,为体育、卫生教育者提供了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的良好参考模型(M utrie and Woods,2003)。目前,很少有一个理论模型能像跨理论模型那样成功地针对多数人预测其不同身体活动阶段。跨理论模型先后运用于戒烟行为、酒精及药物滥用、饮食障碍及肥胖、高脂饮食、艾滋病预防、运动行为等方面,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Dempsey,Cohen,and Hobson,et al,2007)。
Prochaska(1979)在心理治疗领域提出跨理论模型后,此理论随即被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其中Sonstroem和Amaral首先将其应用于健身运动行为改变的相关研究。Sonstroem和Amaral(1986)以美国220位超过30岁的男性为研究对象,以自陈过去4年的健身运动行为依据,将其身体活动阶段区分为意图前期、意图期、新成员及成瘾者4组,再实施Fishbein和A jzen(1975)理性行为理论中关于参与规律的健身运动计划结果的信念陈述,结果发现九个信念陈述与健身运动的阶段间有显著的相关。此后,跨理论模型在运动行为上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例如,Blissmer和McAuley(2002)认为,采用跨理论模型进行身体活动的阶段相匹配的干预设计可提升身体活动的有效性。该研究将196位成人分派至阶段相匹配组、非阶段相匹配组、一般护理组以及控制组,比较16周的干预效能,结果发现阶段相匹配及一般护理组的身体活动量提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Schumann,Nigg和Rossi等(2002)以加拿大4个不同年龄群体(青少年400名、大学生240名、成人346名、老人504名)的不同身体活动强度(轻、中、重)的运动改变阶段分布进行“改变阶段理论”的建构效度验证,该研究结果发现在中、重度身体活动状态,运动频率会随阶段逐步增加。
3.跨理论模型与认知行为干预(www.xing528.com)
运动行为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都是一种行为改变。近些年来,有关运动行为改变的研究,有别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渐有结合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趋向。也就是说,行为发生与维持乃取决于认知的向度和强度。Pender(1996)提出健康促进模型(health promotion model),认为影响个体健康行为,例如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特定行为有关的认知和情感(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因此,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运动阶段,并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式,将使运动健康行为出现并持续下去。
行为改变阶段模型(stages of changemodel)是跨理论模型的核心,它是行为产生的时间,各阶段的划分参考了改变的时间性、动机和核心层面(Cardinal,1995)。改变阶段模型认为,健康行为的改变并非存在全有或全无的现象,而是一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动态模型:前意图期(可预期的未来完全不想也完全没有采取行动,对不健康行为的后果没有认知);意图期(打算采取新的健康行为的行动,认知到自己健康情形需作改变,但有时也会矛盾);准备期(开始采取行为改变,喜欢参与一些健康行为的计划活动);行动期(已有规律健康行为,但持续未达6个月);保持期(规律健康行为持续达6个月以上)。跨理论模型认为,行为改变过程(processes of change)包括内隐与外显的活动,是个人为修正其行为而对环境或经验去作修正的技巧(Prochaska and Marcus,1994)。不同的改变阶段有不同的阶段相匹配干预的过程方法,这些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五个运动过程中重复应用(O'Connor,1994;Astroth,Crosspoline,and Tilliss,et al,2002)。例如,Prochaska和DiClemente(1983)认为,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干预对象,给予促进其行为改变的不同方法,如个体处于较前阶段,如无意图期、意图期或准备期时,可以运用较多的认知干预策略;若已处在行动期或维持期的对象,则适用较多行为干预策略。也就是说,跨理论模型的功能主要是希望通过适合阶段相匹配的概念,有效改善不健康的行为,其应用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成年人等。
Marshall和Biddle(2001)检验了跨理论模型在身体活动中的应用,认为跨理论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行为视为动态行为,而非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意图和行为的准备期将依据不同阶段的特质而有不同的滞留时间,因为行为改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有的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因此评估健康促进的执行力时,如果采用干预的方式,通常建议必须在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再次进行后续追踪。Riebe,Greene和Ruggiero等(2003)、Suris,Trapp和DiClement等(1998)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体重控制计划研究,结果发现整合性的干预策略能有效控制体重并维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的行为,并可预防复发行为。总之,跨理论模型对阶段行为的改变具有预测力,透过跨理论模型可了解健康行为增进或维持的改变过程,建构出有效的策略,以达到健康行为的目的。
跨理论模型强调在不同的改变阶段有不同的阶段相配干预的过程方法,这些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五个运动过程中重复被应用,最终目的是促使研究对象能有效的改变运动阶段。例如,O'Conner(1994)认为,体育课程可采用跨理论模型,无意图期是着重在意识觉醒与情感唤起,意图期着重是在意识觉醒、环境再评价和自我再评价,准备期是社会解放、环境再评价和自我解放,行动期则是自我解放、情境替代、增强管理、刺激控制和助人的人际关系,而在维持期则是情境替代、增强管理、刺激控制和助人人际关系。Prochaska和Marcus等(1994)则认为,无意图期到意图期采用觉醒策略,无意图期到行动期采用社会解放策略,意图期到准备期则采用情感唤起、自我再评估,准备期到持续期(维持期)则采用自我解放,行动期到持续期(维持期)则采用情境替代、增强管理、刺激控制和助人人际关系,上述的改变方法唯有在无意图期到行动期采用社会解放策略涵盖范围较大外,意图期到准备期则采用情感唤醒的涵盖范围较小外,另外未提到情感唤起,其余均相同。作者参考O'Connor(1994)、Prochaska和Marcus等(1994)干预阶段相匹配的改变方法,Astroth,Cross-poline和Tilliss等(2002)十种改变策略干预行为阶段改变上的应用,将改变阶段与改变方法整理成表8-1。
表8-1 十种改变策略干预行为阶段改变上的应用
注:1-5表示前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保持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