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Bouchard和Shephard的研究获得公认。Bouchard和Shephard(1994)研究表明,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可归类为四大类,即遗传基因、身体活动、体质以及其他因素等(图1-1),身体活动、体质、健康等状况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先天因素的影响,并且同时也会受到生活方式、个人态度、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早在1974年,加拿大卫生部长Lalonde就认为,人类的健康主要受个人生活方式、个人基因、医疗环境与生活环境等四项因素的影响,其中又以个人生活方式影响力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0%,同时个人生活方式也是评估慢性疾病发生与可能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学者对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许多探索,这些因素涉及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运动、城市环境等方面。
图1-1 运动、体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1)人口统计变量。有关人口统计变量方面,学者对性别、体育社团、父母的教育、家庭健康意识、社会阶层、遗传以及居住地环境等因素进行了探索。例如,性别差异可能与健康现况的不同有关联(Carter-Pokras and Baquet,2002;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Unit,2003);大学生居住地都市化程度及居住所在地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其健康现况,其原因为学生居住地的地区与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例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差异,居住地是否有健康发展资源及多少的差异,居住地可使用的健康护理与利用情形上有所差异,以及地区文化上的不同(Carter-Pokras and Baquet,2002),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健康现况;Sunnegardh,Bratteby和Sjölin(1986)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其家庭较有健康意识,且参与运动社团与身体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加;低教育程度者的肥胖率为15%,高于中教育程度的12%及高教育程度的9%,并且在后续的研究调查发现低教育程度者,往往有更多机会让体重持续增加(Marmot,1996);Isaacs和Schroeder(2004)认为过早的死亡率与社会阶层始终呈现出反向的梯度,亦即社会地位越高者,其死亡的时间越晚;Marmot(2005)进一步发现,社会阶层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而个人社会层级多以教育程度与职业作为探讨其因果关系。此外,遗传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有赖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条件等(刘亚云,2001)。
(2)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在儿童阶段常看电视会导致肥胖已是不争的事实,况且肥胖被视为体质不佳的指标,身体肥胖者拥有较高的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值、体脂百分比和脂肪重(Satoko,Kanichi,and Shigeo,et al,2003);看电视时间与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Eisenmann,Bartee,and Wang,2002;Wake,Hesketh,and Waters,2003;Kaur,Choi,and M ayo,et al,2003);睡眠时数和肥胖(身高标准体重指数)之间有很高的负相关(Sekine,Yamagami,and Handa,et al,2002),睡眠充足者较少生病,且拥有较高的健康问卷分数,而睡眠不足者在早上感觉精神不好及没有吃早餐的比率较高,但有规律运动者例外(Robert and Patricia,1998);使用电脑时间越长者,其健康行为执行越少,身高标准体重指数也越高(Chen,Liou,and Wu,2008)。此外,Kawasaki,Uezono和Sanefuji等(2003)以日本Kyushu大学338位有高血压的学生为病例组,再配对系别、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与入学时间选出732位学生为对照组,经过平均17年的追踪研究后发现,有吸烟与饮酒习惯者保持有高血压与发病的比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与饮酒的人。
(3)运动。运动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青少年时期体质的优劣,影响其成年后体质的发展(M ikkelsson,Kaprio,and Kautiainen,et al,2006)。运动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每一项体质健康要素都是可以通过规律的运动习惯而提升的。Eriksson,Taimela和Koivisto(1997)综述163篇研究文献,认为随着身体活动量的增加,患病率降低,从身体活动的质与量分析,运动强度与时间被证实与代谢症候群有关;且肌力与心肺适能较佳者患代谢症候群的几率较低(Jurca,Lanonte,and Church,et al,2004)。研究发现,身体活动量与身高标准体重指数之间显著相关,低水平的身体活动可能造成过重的状态(Habiba,M ichael,and Dejian,2006);而且,许多心血管功能的年龄相关变化不完全是因为老化,而是由于缺少运动,因为随着年龄的变化,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些构造与功能的改变,规律运动潜在的效益是真实存在的,包含了预防心血管事件、失能、及认知损伤(George and Robert,2008);研究还认为,即使是小规模的改变体质健康状态也能够降低死亡的风险(Gunnar,Knut,and Jorgen,et al,1998);青少年时期有较好的体质及身体活动,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Boreham,Tw isk,and Neville,et al,2002),动态生活方式与良好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提升或维持身体与心理健康,更能促进优良生活品质以及健康(Pollock,Gaesser,and Butcher,et al,1998;Haskell,Lee,and Pate,et al,2007)。因此,应积极培养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概念与认知,使其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此外,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体质的发育发展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是决定人体体质发育发展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主要因素。在以往对体质的研究中,从人的形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看,一般规律是经济发达国家比不发达国家高,城市比农村高,现代比近代、古代高(刘亚云,2001)。而且,城市环境和身体活动、体质健康的关系是目前国外健康行为科学(公共健康、城市规划、休闲科学和心理学等)研究的前沿领域,讨论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影响身体活动的城市环境类型:①有关城市社会和经济环境方面,例如Rutt和Coleman(2005)探讨了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适应等因素对身高标准体重指数的影响;美国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和Institute of Medicine(2005)提出了社会价值观和偏好、公共政策、经济/市场特征等因素对身体活动和健康的促进。②有关城市物理环境对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学术界主要关注城市建筑环境,例如Wells,Ashdown和Davies(2007)探讨了饮食环境、交通等对身体活动、体重和健康的影响,Fuzhong,Harmer和Cardinal等(2009)探讨了快餐馆的分布密度、适合步行的条件等对50-75岁中老年人体重和腰围的影响,以及城市自然环境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例如Edwards和Tsouros(2006)认为,气候特征、空气质量等可促进或阻碍身体活动;Wolf(2008)探讨了街道绿化、城市绿化、城市湖泊等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Semenzato,Sievänen和Silveirinha de Oliveira等(2010)探讨了城市绿色空间计划与设计中的自然元素(例如可得性、特征、情景和安全等)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其中,一些研究考察了城市环境因素对身体活动的促进机制。例如Poortinga(2006)探讨了身体活动在城市本地环境感知(例如,居住环境高满意度、邻里和睦、靠近休闲设施等)与肥胖、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Ew ing(2005),Papas,A lberg和Ew ing等(2007)探讨了城市建筑环境、经济影响、邻里安全、交通机会等城市环境因素通过生活方式/行为因素(例如身体活动和食物消耗等)间接地影响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相关研究更多的是探讨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关注较少。如何从整体上考虑高校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并基于此深入探讨其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影响因素,值得未来系统、深入探讨。
2.国内相关研究
(1)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例如:身高、体重与地理气候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多数具有中度以上相关,胸围多数相关不明显(张天成、白晋湘,2008);杨洪辉(2008)认为,影响苏北农村居民健康体质的因素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饮酒率高;何荣,季彦霞和李勇等(2009)认为,对体质问题的认知情况、日常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情况等对体质有显著的影响;傅建霞(2009)认为,农民主要是锻炼次数、工作时间和受教育程度,城镇体力劳动者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时间,而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坐位活动和锻炼次数,这些影响因素分别是改善上述人群体质状况的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国民体质综合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着地球经度的增加呈增高趋势,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与距离河海路程呈显著相关关系,越是靠近河海,人群体质水平越高,而气温、海拔高度、地球纬度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北方地区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程度大于南方地区,身体机能综合指数随着地球经度和纬度的增加呈增高趋势,南方地区人群素质水平与海拔高度、地球经度的关系密切程度则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肺活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不同的海拔高度的人群,肺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李纪江、蔡睿、何仲涛,2010);无论是从体质总评分还是达标率来看,农村居民的体质状况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在扩大,造成体质状况城乡差异扩大的直接因素是城乡居民在体育参与程度上差距的拉大,深层次原因是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所造成的城乡居民在体育意识和需求以及体育投入方面的严重不平衡(许浩,2010);不同人群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差别很大,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体育锻炼、工作时间和坐位活动,吸烟人群、锻炼人群的影响因素差别也较大(傅建霞,2010);影响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肺活量下降、体育锻炼时间、吸烟行为、工作时间等(许忠,2010);人文环境越好、经济收入越高、文盲率越低、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城乡居民体质水平越高,也证明成年人体质水平东高西低的现状(李纪江、蔡睿,2011);受教育程度、每周工作时间、睡眠时间与质量、每天步行与静坐时间、吸烟状况、闲暇生活和体育锻炼情况等,对体质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刘明德,2011),等等。
(2)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应探讨。例如:马力(2006)认为,父母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参加体育锻炼及吸烟、饮酒等学生家庭背景方面,学校缺少营养知识教育及熬夜、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方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的影响;章笑来(2008)认为,饮食与营养情况、生活和学习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等对乡村大学生体质有显著的影响;王心桐(2008)认为,不同日常生活习惯、不同课余时间安排、不同体育锻炼时间等对大学生体质有显著的影响;李海峰(2008)从学校体育角度,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特别是室内场地缺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早操、课外体育开展不理想,体育课教学效果较差等,都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刘新、罗旭、张丽等(2010)认为,在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的因素考察中,身体素质等级和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是显著的预测变量;冯志坚和傅建霞(2010)认为,学生年级、性别、年龄、偏食、控体节食、感到孤独、失眠等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丁素文和刘杏芝(2005)对女大学生增强体质诸因素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李菊红和赵斌(2010)进行了中国与巴基斯坦部分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丁小燕和张蕴琨(2012)进行了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等等。
(3)体质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质健康或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针对体质特殊群体体质健康或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瑞雪(2004)认为,体质状况、精神因素及疲劳感、睡眠、饮食、口腔卫生等生理状况,以及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等,与智齿冠周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欧秀伶(2006)认为,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环境因素,生育年龄、父母的身高体重比等遗传因素,膳食营养情况、行为方式等生活方式因素,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态度等体育锻炼情况,以及性格特征、生活事件刺激等心理因素,对高校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张玉秀(2009)认为,大学生超重和肥胖与吃早餐方式、饮食偏好方式、体育锻炼方式、睡眠方式和应激应对方式显著相关;汪佑生和张贞(2010)认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以及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缺陷等方面;朱卫东和赵美娟(2010)进行了徐州地区聋哑学生身高、体重偏低的致因与对策研究;陈海春(2010)认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思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健康体质下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陈旧制约了学生健康体质发展,等等。
(4)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影响因素。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着重要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健康卫生教育的问题和体育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有着复杂的社会问题。那么,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朱玉芳(2006)认为,不良的教育观念、繁重的课余学习负担、学校体育的缺位、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环境是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赖小玉、刘海金和刘尚礼(2007)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静态化”的生活;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的缺位包括经费少,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严重匮乏,体育课逐渐“空壳化”,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等,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李英玲(2007)认为,体育运动的缺乏、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等,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刘海元(2008)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面上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的综合结果。赵忠伟、李英玲和刘瑞平等(2008)认为,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体育课结构变化等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张建新(2008)认为,国民教育思想观念的滞后、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国家体育体制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向问题以及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等,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陈艳飞和刘成(2008)认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几次降低标准修订,导向不利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使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大地忽视了对体育价值的认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催生了休闲化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体质和功能的“裂变”,等等,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李强和李壮壮(2009)认为,高校学生人数增加,活动场地跟不上需要,怕出安全问题,因噎废食,学生迷恋上网,影响健康等因素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陈小斌和程传银(2009)认为,不良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的缺位、不良的生活方式、场地器材缺失等,是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学良(2012)则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生活方式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重要的研究主体,国内外学者对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进行了许多探索。从研究中我们也知道,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优劣,将影响其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症候群的风险,间接影响成年后健康,并增加医疗上的支出。然而,与研究对象为普通民众或正常大学生相比,大学生体质特殊群体体质健康或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不突出,尤其是高校当前所急需解决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其影响因素探索较少见。而针对整体层次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探索,围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