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我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并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科技的支撑力量,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其健康稳步地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科技开辟更广阔的作用空间
毫无疑问,在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科技开辟着更为广阔的作用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对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技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推进“三农”工作改革发展的新进程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二)科技对新农村建设既发挥支撑作用,又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迫切要求,必须始终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走出一条能够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新农村建设及农业转型和增长发展的首要动因和重要支撑。但是,立足当前,面向长远,科技不仅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改善提供重要的支撑;还要在现代农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即以科技引领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1.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
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全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由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发挥地区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绿色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该类园区一般包括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对比试验区和推广示范区,免费向农民开放,使其成为展示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基地。
农业科技示范以当地主要农业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和高校智力优势,对周边的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展示、辐射和带动作用,引领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新的高潮。
2.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引领作用
为使农业专家真正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有效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由地方政府创造条件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提供平台,使其承担起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咨询与培训等职能,实现农业专家与农民经常性面对面的接触,直接将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输送到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形成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短时、高效、畅通的渠道。(www.xing528.com)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方面的一个创举,是科技走进农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专家面向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也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其引领作用。
3.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于2004年正式启动,是教育部为发展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举措,也是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项目。它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以服务农业、加强基层、富裕农民为宗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其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该计划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势良好,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对改变农村知识结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作用显著,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引领力量。
4.发挥农业科技致富项目的引领作用
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致力于帮助农民致富,这也是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致富项目,同时也不断学习并引进了很多已在其他地区获得显著成效的优秀致富项目。
好的科技致富项目必定是真正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的,因此,各地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项目时,一定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各地农业第一线,在全面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提出良种基地、出口基地、农业产业化专用农产品基地、超高产攻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各类科技致富项目建议。同时,在项目管理上,要用规范竞争的办法选定和对接项目,对所有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由共建单位和主持人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搞好项目推进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有实效地发挥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引领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点,还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一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工程,如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等。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危朝安曾在2006年举行的“科技提升和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研讨会”上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不可否认,新农村建设有赖于科技的突破与创新,但与此同时,也必然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因为,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只有加强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才能进一步释放出科技创新的活力,不断为辽宁农业与农村的科技进步注入新动力,从而促进科技与“三农”更为紧密的结合。我们要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做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转变机制、加大支持,以便从整体上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3)
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首先要以农业科研机构和有关农业校为主体,努力构建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次是以农技推广机构为前沿阵地,构建一个网络畅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再次,促进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统筹合理、运作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开发、推广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最后,还要构建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又是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努力推进农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才能使科技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