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产业技术支撑为主导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浙江省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称号的3家生态村萧山市山一村(1998年获奖)、鄞县上李家村(1992年获奖)和奉化市滕头村(1993年获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系统变为农工商多种经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综合农业体系,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说明,产业技术支撑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地位。
(一)萧山市山一村
该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为:(1)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进行林果业建设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局地小气候和村落景观。提高林果业产值,逐步改变农业产值结构(指农业中种植业、林果业、饲养业和渔业等产值的相对比重),增加农业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2)兴办无污染、少污染型的村办工厂群,壮大村级规模的工业经济,为扩大再生产和农田、山林建设积累资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机会,同时增加全村人均收入,使山一村的生态经济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3)该村还兴建鸡—猪—沼—渔生态农场,以促进该村饲养业和渔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且使生物质能得到多级利用和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之成效最充分的表现在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上。以1982—1984年为基准期,与1985-1987年和1988—1990年两期相比,工农业年均总产值由108.05万元增加到378.06万元和667.31万元,其中工副业比重由35.51%提高到67.64%和75.14%。在农业总产值增加的前提下,其中林果业产值比重由12.45%上升到20.88%和31.49%,种植业产值比重由74.28%下降至61.80%和50.87%,增加了农业产值结构的稳定性。随着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劳动生产率和村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全村劳动生产率由每人629.66元提高到每人2041.4元和每人3182.16元,人均收入从333元(1984年)提高到1177元(1990年)。
(二)鄞县上李家村
该村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改变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走农、工、牧、渔、林、果全面发展的道路,办起了5家村办工业企业、 10万只鸡的养鸡场和年产500头猪的养猪场以及相配套的饲料加工厂。柑橘园和养鱼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积极采用科学种田,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大麦、蔬菜、瓜果、绿肥、早稻和晚稻的搭配,使复种指数达到286%。由于生态村的建设,其产业结构完全改变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经营,使91%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各种村办企业中去,为农村广开了致富门路,村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200元提高到1990年的1625元。(www.xing528.com)
(三)奉化市滕头村
该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为:(1)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86—1990年家庭农场从11家发展到19家,并开展农机、农艺、社会化服务三配套综合试点,村里投资21.4万元,购买农业机械,成立农机服务队,为全面提高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2)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向山地、水面、地边地角进行深度开发。除在山坡、路边、河堤植树栽果外,还在环村河上架起钢筋水泥支架,两岸栽上葡萄,河内养淡水鱼,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3)利用本村的农副产品加工成饲料,大力发展养殖业。1989年引进瘦肉型良种猪,基本上做到了自繁自养,初步实现了良种化。1990年,村里投资23万元,扩建了2800平方米的畜牧场,饲养瘦肉型猪1250头。为提高饲料的循环利用率,还饲养了一定数量的鸡和鸭。全村的养殖业正在进一步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4)根据“因地制宜、防治污染”的原则,先后办起了5家无污染、少污染的村办工厂,并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产储销一条龙服务”。(5)还成立了农工贸联合体——宁波市兴奉实业有限公司,组织采购本村的农用物资和工业原料,销售本村的工农业产品,既搞活了流通,又增加了收入。由于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与1977年相比,1990年种植业收入增加了5.7倍,林果业收入增加了25.8倍,养殖业收入增加了21.46倍,工副业收入增加了359.7倍。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由1977年的129.6元增加到1990年的1542元,提高了10.9倍。
山一村在原有建筑机械厂的基础上,兴办了一些较少污染的村办工厂,生产加工发电机外壳、电冰箱外壳、简单的建筑机械、饮料和饲料。这些工厂壮大了村级规模的工业经济,为扩大再生产和农田、山林建设积累了资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全村人均收入,使该村的生态经济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了良性循环。上李家村办起了凹凸彩印厂、胶印厂、制板厂、农机配件加工厂和紧固件厂等5家工业企业。该村在选择工业生产项目时,把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先决条件,经过认真筛选确认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妨碍后才决定兴建。滕头村根据“因地制宜、防治污染”的原则,先后办起了5家无污染、少污染的工厂,并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产储销一条龙服务。该村村办工厂有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本地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工厂。村饲料加工厂利用当地的大麦、米糠、秕谷、绿肥等加工成配合饲料,除满足本村畜牧场需要外,可供应外地。还利用本地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家禽羽毛,兴办了以出口为主的服装厂和羽绒厂。第二类是属于科技密集型的人造金刚石厂。该厂由于注意保护和美化环境,被奉化市人民政府评为“环境优美工厂”。
这3家生态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兴办了不同的村办工厂,这些工厂均是一些无污染、少污染的工厂。它们既承担了村落总产值的主要部分(山一村总产值的75.14%,上李家村总产值的81.20%和滕头村总产值的93.62%),又基本不损害环境利益,使其生态经济达到了良性循环,这也是获得“全球500佳”称号的主要因素之一。3家生态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既增加了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成功的例子,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依靠产业技术支撑,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制定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浙江省3个“全球500佳”生态村的成功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