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户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任务。从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2004年10月11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几年来,科技入户工程在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探索构建新型农业推广机制和构建增粮增收长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真总结“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经验,我们认为,科技入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业科技入户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左右,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稳步扩大,农民群众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逐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三农”的健康发展。但是,科技攻关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化率不高,推广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业部门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科技入户战略的总体思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战略,是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农技推广机制的创新。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优化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服务网络延伸到村(社)、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三)加强农技知识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能力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基本的经营单元,是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落脚点。在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有一定生产规模、乐于助人、群众公认的农户中遴选产生示范户,推动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大力开展知识培训,增强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
科技示范户优先参加农业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各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示范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种养技能,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2.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增强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专家指导等方式,让科技示范户获得各种支持。各地应创造条件扩大技术补贴范围。科技示范户采用的主导品种和物化技术尽可能优惠供应或免费提供。
3.运用典型示范引导,增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科技示范户应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至少带动周边20户普通农户,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四)完善优化运作机制,提高农技队伍的推广能力
1.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www.xing528.com)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农民需求变化和接受能力的主动推广方式。
首先,建立以农民需求为目标的推广机制。通过深入调查,广泛采集农民需求信息,建立各方参与的专家组织,结合市场信息,建立农民需要、反应灵敏、自下而上的技术需求反馈制度。确定各地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以及生产中技术难题等农技推广目标,使农业技术来自于生产,服务于生产。
其次,开展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农业部门现有技术资源,重点建设好两大技术推广平台。一是基础性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病虫害预警预报、技术培训、农民信箱工程、农技110、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二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平台。建立科技示范场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点进行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
再次,实行首席专家制开展集成性技术推广。将单项、分散的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化繁为简,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农技大师制或责任农艺师制,切实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最后,建立推广效益评估制度。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不定期地实施农技推广效益评估制度,倾听多方意见,对农技推广活动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时进行全方位评价,并适时调整完善效益评估制度。
2.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体系
科学合理设置农技推广岗位,量化、细化公益性服务内容,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目标任务,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农技人员包干服务制。农技人员实行乡镇、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包干。乡镇农技人员实行重点村科技示范户包干。
其次,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和最低岗位目标责任制。农技人员在从事目标任务时,均要采取工作日志记录工作及服务内容,由服务对象确认。农技人员每人至少联系1个乡镇、1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个专业合作组织、1个龙头企业、10个重点示范户,技术入户率不少于90%,科技示范户满意率达90%以上
3.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合作推广机制
在完善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类管理的原则,大力扶持和鼓励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技服务组织。
首先,探索农技服务网络向村、社延伸。在村级组织中确定熟悉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责任心强的人员为村级农技指导员,主要联络、指导本村的农技服务工作。县、乡两级农技部门要加强对其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提高其农技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能力的功能,有条件的可自行配备技术人员或外聘技术人员,开展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合作社成为农民获取技术、市场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探索与科研院校合作推广的运行机制。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成果合作推广的运行机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既可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攻关,为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也可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到当地办基地,参与农技推广。
再次,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营科技机构参与农技服务。当前,各种不同性质的涉农企业、实体和中介组织,参与农技服务热情高涨,创办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较多。对于有创办基地、有订单生产、有农资连锁经营、有开展农机服务的机构,各级农技部门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农技服务中碰到的问题,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