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一项不但惠及千万万农民、且关系辽宁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其重要意义在于:
(一)新农村建设是统筹辽宁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辽宁省面临的基本情况,而建设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缩小我省城乡间差距、促进城镇化建设缓解“三农”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
1.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忽视辽宁地区的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长期滞后的局面,农村的面貌得不到大的改善,整个辽宁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会落空。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统领辽宁省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现代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只有建设辽宁新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整个辽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其内涵、目标、任务与新农村建设是一致的。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辽宁省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辽宁省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
3.缓解“三农”困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对于辽宁省来说,更是如此。如何妥善地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确保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平性投入。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从大的解决思路来讲,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图。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也是延续了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统筹,以及随后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作出的重要论断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所以,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实现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三农”困境的重要方式。
(二)新农村建设是保持辽宁经济平稳发展的持久动力
辽宁省农村地区集中了全省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省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超过全省人口半数的广大农民将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辽宁经济的持续增长。
1.扩大农村市场内需
投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我国经济发展长期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之一就是扩大内需。我省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偏低,农村市场还未真正打开。从我省当前经济状况看,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扩大农村的投资,加快农村的建设,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村购买力,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而且可以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可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通过投资促进消费,进而拉动整个辽宁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2.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加快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增收又是农民这个主体中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在今后10年间每年要达到6%以上。2003—200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4%,必须在前几年较高增长速度的基上,千方百计促进今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决防止农民收入陷入徘徊,对于实现全面建设辽宁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不仅系到农村的发展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和辽宁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密相连。
3.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省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甚合理,经济结构层次偏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产业水平不高,产业价值链条短;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素质低,缺乏特色优势。因此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结构,强化辽宁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才能实现辽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ww.xing528.com)
(三)新农村建设是促进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辽宁是一个传统农业占优势的地区,需要以现代理念指导农业,现代科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新型农民经营农业,才能从根本转变低层次、低水平的增长方式,解决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整体效不高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促使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农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提高科技贡献率
随着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业贡献率逐年增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与发达地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大成果少、转化率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投入总量偏低等问题。一方是非常发达的二、三产业,而另一方面却是非常传统落后的农业。发展现代农是辽宁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的核心则是科学化,须提高科技对辽宁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向。
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是提高辽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辽宁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因此,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通过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措施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不断提高辽宁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建设辽宁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因此,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辽宁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辽宁离不开广阔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虽然当前辽宁省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辽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辽宁地区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差距过大,对于构建和谐辽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这种改善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辽宁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
2.提高农村地区文明程度
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超过一半的比重,辽宁省整文明程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目前辽宁农村地的文明程度不容乐观,文化活动十分贫乏,且存在很多的传统陋习。因此,在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乡风文明的问题,通过传播先进文化、观念,建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体育锻炼场所等方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文程度。
3.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随着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将更加复杂,而推进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