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态良好,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生活条件依然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缓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全省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
(一)农业资源和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农业资源和农村人才资源的匮乏,成为阻碍辽宁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容忽视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的约束加剧。辽宁农业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1.3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亩。人均水资源量8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二是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资源的双重需求,资源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越来越强。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辽宁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另外,辽宁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较低。小凌河、六股河、爱河等主要河流尚缺少大的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河流还存在大量险工险段和沙基沙堤。柳河、大凌河等河道的防洪标准偏低。仍有171座病险水库,占水库总数的18%。农田排灌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全省灌区中有30%—50%的建筑物需要更新改造,涝区中不能安全运行的三、四类排灌站达40%,排水泵站和排水闸完好率分别仅为15.7%和14.8%。全省水浇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0%。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951万亩,沙漠化面积1800万亩,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灌溉用水和化肥利用率分别只有40%和30%。
(三)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间差距过大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许多国家为了迅速发展工业,都采取了从农业农村中积累发展资金的策略,我国也不例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而且这种差距是多方面的。从农村城镇化水平来看,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6位,而农村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包括县城在内的近600个小城镇人口不足560万人,仅占全省村镇人口总数的26%,镇均人口不足万人。一些小城镇缺少科学规划,产业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农村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差距为178.1元,到2005年,这一差距增至5418元。城乡间的差距除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外,在国民待遇、城乡建设、发展政策等诸多方面也有所表现。城乡建设距离不断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在许多地区仍然存在。(www.xing528.com)
(四)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县域是城乡的纽带,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优势不言而喻。然而,辽宁的县域经济实力并不强,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近几年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及主要指标位列前100名县域名单”(即百强县)看,2001—2003年的3年中,辽宁有长海县和海城市入围,但2004年辽宁省仅海城市(第77名)位于百强县之中。与辽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沿海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在百强县中均占有较多的席位。辽西北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南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反差,县(市)与县(市)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全省44个县(市)中还有15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大连、沈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阜新、朝阳高出近两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27∶1扩大到2005年的2.47∶1。
(五)体制性障碍突出,亟待改善
辽宁省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突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六)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尽管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但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上级各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比较分散,缺少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工作机制。另外金融部门支持不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不方便。总的来看,农业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远未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