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辽宁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二)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做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三)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省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由于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所以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即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2)。另据学者刘伟对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结果分析,其广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贡献份额分别为43.4%和51.6%(3)。辽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一些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由于我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比较偏低,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脱节,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省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五)科研队伍不稳,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偏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省财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使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越来越少,勤杂人员越来越多,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知识更新培训少,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无论县级推广服务机构,还是乡镇农技站,大多数专业技术骨干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分配的。由于经费短缺以及管理体制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知识更新培训。现有的农技人员半数以上学历偏低,知识老化,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以辽宁昌图县为例,“五站”工作人员共1786人,在职1338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16人、大专104人、中专295人,只占在职人员的31%。对专业知识要求严格的畜牧系统各站,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62人,占在职630人的16.5%。不懂专业技术、文化程度低的人顶占岗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很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却无法被安排在专业岗位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原来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因工资无法保证或因无用武之地,而另谋生路,流失比较严重。(4)
(六)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1.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若干职能部门直接的密切配合,各个专业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共同的合力。然而辽宁省现行的各个推广机构设置分散,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分属于林业、农业、水产、畜牧、水利等部门,各个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户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大农业推广体系间缺乏合作,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使各项科技很难综合运用于生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程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2.农技推广体系人事制度不完善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低下与在职教育制度、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有漏洞的资格认证制度,使许多不具备资格的人蒙混过去,而现存的在职教育制度也使许多推广人员的知识逐步老化。当前残缺的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使许多人思想懈怠,也挫伤了他们积极奋斗、敢于开拓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约束并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3.农业推广方法落后,手段单一
农业推广即被动地接受上级的行政命令,之后再写一个推广操作规章流程,借助行政的力量,由农村的基层干部遵照试验、示范、推广的严格程序,要求我们的农民照章行事,而农业推广机构及相关人员却只需要搞好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这种目前农业推广中仍被普遍采用的推广方式,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了。(www.xing528.com)
4.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经费来源情况较为不足也极为复杂,它一般包括自我创收、上级财政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三部分。市、区级的推广经费主要用来发工资。乡镇级的很大一部分农技人员缺乏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主要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盈利来发放,这些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只能仅仅通过经营求生存。
(七)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民理解、掌握和应用农业高新科技能力的前提。而目前,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疾。据抽样调查,辽宁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术和技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农民积极投入市场经济大潮,开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但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也依然存在,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例如,2004年辽宁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大约有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5)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
(八)农业科技需求不足
当前,辽宁省农户的科技需求也面临着严重的不足。
1.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业科技需求
辽宁省不仅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往往是“插花式”经营。这种超小型和分散的经营,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农户采用新科技。尤其对“规模性科技”农户根本就无法单独采用,从而限制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2.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约束农业科技需求
对辽宁省农民来说,对某项农业新科技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然而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农业新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贫乏的农业科技信息约束农业科技需求
受农户社会化程度低的影响,辽宁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机构无法利用良好的信息渠道收集与输出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法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由此又进一步减弱他们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欲望。
【注释】
(1)辽宁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R].辽政办发[2006].
(2)科技保增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N].人民日报,2010-12-21.
(3)刘伟.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分析[J].辽宁农业经济,1998,(4).
(4)张德祥.教育与新农村建设[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42-43.
(5)张德祥.教育与新农村建设[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35-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