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善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自然条件仍严重制约着农业特别是粮食生能力的提高。1983年和1984年辽宁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48.50亿公斤和142.5亿公斤,1985年和1986年全省连续两年遇到了洪涝灾害,使城乡经济和群众产遭受严重损失,两年减产粮食70亿公斤,经济损失70亿元。1998年辽宁粮产量达到182.8亿公斤,而2000年由于严重干旱,粮食产量只有114.0亿公斤遭灾减产的沉痛教训深刻地说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的要基础,基础不稳,国民经济就难以发展。
针对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难动、资金难筹集、施工难组织等问题,1986年1月,辽宁省人大作出了《关于理辽河的决议》,拉开了全省大规模江河整治的序幕。自“七五”到“十五”的2年时间里,先后实施了辽河、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绕阳河的防洪整治工程,使辽宁中部地区基本形成防洪体系。1995年,省政府发布了《辽宁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全省防洪工程资金缺的矛盾。在积极开展大型河流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江河治理的高潮。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保护“母亲河”、对全省河道实施生态修复的重大决定,省水利部门制订了《辽宁省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报告》,辽宁省在2012年前将投资8.4亿元建设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www.xing528.com)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结合省情,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区的治理重点和主攻方向,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辽宁东部山区是全省的绿色屏障和水源涵养基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侧重抓森林植被建设,同时发挥水资源多的优势,扩大灌溉面积,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程度;在西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抓小流域综合治理,同时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水浇麦和旱作农业,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在中部平原区则以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基地为目标,重点抓防洪、除涝和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型农业,增加粮食产量。2008年辽宁粮食产量达到186.0亿公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具体工作中,全省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针对农业用水不足问题,科学地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197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85.3万公顷,机电提灌溉面积为68.5万公顷;到200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149.3万公顷,机电提灌溉面积为110.2万公顷。二是在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上,坚持大型水利工程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先后进行了观音阁水库、东风水库、富尔江引水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加强了辽河干流和太子河整治等项工作。在全省狠抓了农田除涝工程建设,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先后共修建和完善了大、中、小型水库952座,修建各级各类河道堤防1.9万公里,其中大型河流堤防2580公里,中型河流堤防1950公里。同时,营造护堤林36.87万亩,护岸林37.46万亩,护坡林16.06万亩,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中小河道7280公里。三是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上,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走生态效益型的路子。重点抓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海防林以及小流域为单元的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到2008年,全省造林458.0万公顷,使有林地面积增加到53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1%,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相结合。辽宁在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吸取了多年的经验教训,始终强调要把治理效益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结合来,同商品粮、商品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