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辽宁始终坚持“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大幅增加,为满足城乡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居民的“菜篮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仅1117.2万吨,1988年达到1307.2万吨,1998年增加到1828.9万吨,2007年达到183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年平均增加24.7万吨,年均增长1.7%。其中,东北振兴战略实施4年来,年均增长5.2%,高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速度3.5个百分点。辽宁已基本构建了一个粮食生产的稳定平台。
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3位,1988年居第14位,1998年上升至第12位,2007年继续保持第12位,列河南、山东、黑龙江、四川、江苏、湖南、安徽、河北、吉林、湖北和江西等11个省之后。
(二)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和科技提升保证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1978年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从1985年开始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从1993年开始的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同时,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科技水平,使辽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1.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经济支持
改革开放30多来年,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针对农村出现的卖粮难,农民负担加重等实际情况,重点实施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减轻农民负担,建设商品粮基地和提高粮食价格等措施。进入21世纪,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对重点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经济支持。自2004年至2008年,全省共发放对种粮农民综合补贴资金41亿元,其中:粮食直补26.5亿元,农资综合直补14.5亿元,到2007年全省发放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已达17.3亿元,共有2084万粮农受益(人均补贴83元),补贴面积达到5080万亩。
2.播种面积的止跌回升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刚性指标,在不考虑自然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按近10年平均粮食亩产水平计算,每增加一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就会增加365.7公斤。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与调整,辽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阶段,到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比1978年减少2.3%,保持在3127.2千公顷。
3.资金、物资投入增加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经济基础
财政信贷资金投入、农用物资投入的大幅度增长,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1)农业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呈逐年增加趋势,30年增长了近20倍。2007年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已经达到677.2亿元,是1980年的近60倍,财政和信贷支农资金的增加,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2)化肥施用量倍增。与1981年相比,2007年的化肥施用量达到127.5万吨,增长了一倍多。亩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13.3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27.1公斤,增长1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用塑料薄膜及农药投入增加。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07年全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了11.4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达到3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35.5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5%,农药合理使用,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农用薄膜及农药投入增加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4.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证。
(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520.2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的2087.4万千瓦,增长3倍。同时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大中小型拖拉机的数量连年递增,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台数由1978年的3.5万台,增加到6.8万台;小型拖拉机台数由2.3万台,增加到24.0万台,配套农具由1978年的10.7万套,增加到41万套。
(2)机耕、机播普遍应用。机耕面积由1978年的2045千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3012千公顷,增长47.3%。占耕地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53.5%提高到82%左右。机播面积由1978年的892.9千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2067.33千公顷,增长2.3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22.1%提高到56.6%。
(3)有效灌溉面积增长75.8%。辽宁粮食作物面积中80%以上为旱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粮食增产具有稳定作用。1978年有效灌溉面积为853.3千公顷,到2007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90.52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75.8%。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4.3%。
(4)实施人工增雨、改造中低产田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拓展了空间。近10年来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降低了种植业生产因干旱减产的幅度,2007年全年增雨达到了32.08亿立方米。
经过30多年的低产田改造,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整治;易涝面积92.5%得到治理;盐碱地面积85%以上得到改良,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实施人工增雨、改造中低产田,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拓展了空间。
(三)其他农产品生产发展态势良好
从畜牧业看,1980年全省肉类产量仅42.9万吨,1988年达到80.1万吨,1998年增加到213.9万吨,2007年为348万吨。从1980年到2007年,全省肉类产量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7年已位居全国第7位。禽蛋产量较快增长,1980年禽蛋产量仅11.4万吨,1988年达到39.6万吨,1998年增加到131.6万吨,2007年为204.1万吨。从1980年到2007年,全省禽蛋产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2007年禽蛋产量在全国居于第4位。
作为沿海省份,辽宁的渔业生产也发展较快。1978年水产品产量仅46.8万吨,1988年达到94.7万吨,1998年增加到312.7万吨,2007年为361.3万吨。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以年均7.3%的速度增长。1978年,辽宁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居第5位,2007年居全国第6位,居山东(712.8万吨)、广东(664.3万吨)、福建(532.0万吨)、浙江(415.1万吨)、江苏(409.0万吨)等5个省之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