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里士多德的“本原”观
既然希腊人认为哲学就是对本原进行研究的,而随着各位哲学家对本原的不同理解,哲学的目标、途径也不同,因而哲学的形态也有区别。那么亚里士多德究竟是怎样认识本原的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理解的“本原”,是包括“原因”的意思,或者说,“本原”也是指最初的“原因”。他在列举“本原”在日常使用中的六种意义后,接着说:“所有的原因也就是本原,所以人们说及原因时,它的意思与本原是一样多的。”(59)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义上的微小变化,对于哲学目标的深度却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仅从作为起始意义的本原着眼,那么,哲学就满足于找出某种元素,以为这样就回答了世界是什么。如果从兼顾原因的意义上探讨世界的本原,那么哲学就不能满足于回答“世界是什么”,而应进一步问“世界何以如此这般”。所以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前的哲学,提出了哲学应当探讨“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是者之为是者,少不了这四种原因。据此,亚里士多德批评希腊早期哲学家往往只抓住其中某一种原因,如寻找万物始基的哲学家只注意到质料因,柏拉图关于理念是事物模型的说法缺少动力因,等等。
其实,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是者”,又有不同的抽象级别,它们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可能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不仅从原因的角度去理解本原,他还进一步考虑了本原作为起始、开端,即作为“第一”的意义。他认为,“第一”有三个意义:(1)定义上的在先,(2)认识秩序上的在先,(3)时间上的在先。(60)有了这种理解,那么哲学就不是停留在“四因”说上了,而是应当找出其中最初的、第一性的原因。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整部《形而上学》的宗旨就是去寻找这样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他所谓的本体,他的《形而上学》就是一部关于本体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是相当复杂而令人头痛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不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本体,而且有的在前文中提到的本体,在后文中又否认了。我以为,要把捉住亚里士多德的思路,除了把握上面讨论过的亚里士多德理解的本原的含义,还要解读他追寻第一原因时的那个“问题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自古至今老是在疑问中的问题是:是者是什么?即,什么是本体?”(61)粗一看,这个问题问的是“是什么”,尤其是“本体”之“体”更使人想见其答案在于某种物体、物质或元素。那样的话,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出发点就与希腊早期那些自然哲学就无所区别了。然而,这决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出发点。(www.xing528.com)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头厘定哲学的定义时就说,人的知觉、记忆、经验、技术、智慧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序列。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应的是经验的阶段。到了技术的阶段就应知其然了,而智慧则是有关最高的原理与原因的知识,这就是哲学。因此,如果仅仅停留在追问是者是什么,并且把“本体”当作“是什么”的答案,显然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出发点。
我们已经讨论过,亚里士多德对“本原”的理解不仅包括“原因”的意思,而且还指三种意义上的“第一”原因的意思。所以,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确有许多是以“是者是什么”的方式提问的,而亚里士多德本人确切的问题形式则是“是者之为是者”(62),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何以是”,即,追问是者之所以然。“本体”应当是对“何以是”即原因的回答,而不是对“是什么”的回答。
然而,“本体”之“体”似乎总是使人们在答案里期待着一个“什么”,这是需要予以说明的。“本体”的原文写作ousia,我们将之译作“本体”,是经由了拉丁文的substantia。据海德格尔说,希腊文ousia出于动词einai(相当于英文to be),它与另一个派生的名词parousia是同义的,而后者指“在场”“出场”(presence)。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是者是以在场的方式被其‘是’所捕获的。”(63)照这个说法,人们在“本体”中寻求的是:是者以怎样在场或出场的方式中而是为所是的。这样来理解的“本体”恰恰是关于“是者之为是者”的原因的。
“本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是者在不同方式里是其所是的途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亚里士多德说:“一事物在多种意义里被说成‘是’。”(64)又说:“一切事物都有其‘是’,但其意义却各不相同,有的指其基本的意义,有的指其次级的意义。‘事物之是什么’?简单说是指其本体,在狭义上则指其他范畴。”(65)“是”的多种意义造成了“是者”的多种意义,从感觉中的事物,到思想上抽象的概念都是“是者”。可以从多种方面去概括“是者”,其中之一是对系词后的表语所表达的东西进行分类。亚里士多德说:“是者的基本的种类恰恰就是表语的类别,因为是者的意义正好就是表语所指的那些东西。有些表语指出主语之是什么,有的指它的质、它的量、它的关系、动作与承受、地点、时间,是者总是这些意义之一。”(66)这些就是作为范畴的“是者”。范畴最初就是指对语词的分类而得到的东西。事实上,凡能表达在语言上的东西,都是一个是者,因为人们总可以用“这是某某”的话去述说它。不同的是者是其所是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本体也是多种意义的。例如,“行”、“坐”、“健康”这些词汇都表示是者,但这些是者何以是其所是呢?它们应该是表述某个人的属性的,如果没有某个人为那些是者所依附,那些是者便不能成立。而由于那些属性参与到了某个人之中,因而得以是其之所是,成为“这一个”。于是,作为“这一个”的个别人便是那些作为属性的是者是其所是的原因。在这里,“这一个”就是原因,就是ousia,在这个意义上,拉丁文称之为substantia,即,某种底层的、起支撑作用的东西。也只是在这一意义上,ousia具有“本体”的意义。如若在其他场合,如谈到形式和质料何者对于某一事物的实现更为重要、因而更为第一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是看重形式的,这时,形式就是ousia。这时如果把“形式”也称作“本体”,对于直接从中文阅读的人不免产生误导,并由此而进一步产生出种种不着边际的评论。也许只有当ousia的原意被普遍理解以后,才能产生出一个为大家所能接受的新译名。在目前还只是通行“本体”这个译名的时候,须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它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我们已经讨论过,亚里士多德是从第一原因或最终原因方面来理解本原一词的,“本体”就是用以回答“是者之为是者”的原因的。在对这样的“本体”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区分出种种不同层次的是者,并为之寻找不同的本体。结果是创造出不同层次上的许多普遍性的概念或范畴,这些概念或范畴正是为今后的本体论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