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体论研究:划界哲学基本问题

本体论研究:划界哲学基本问题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划清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界线关于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界线,这本来应当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段话中除了有把本体论误作关于本体的理论,把本体论混同于自然哲学的认识之外,还有将本体论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混为一谈的明显表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才得以创立的。因此把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概括的哲学基本问题相混淆,将会产生严重的理论错误。

本体论研究:划界哲学基本问题

(二)划清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界线

关于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界线,这本来应当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核心、主导地位的本体论既然是一套超出在经验之外、并且先于经验的纯粹原理体系,毫无疑问,它是一种先验论的唯心论的哲学。由恩格斯表达的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孰先孰后以及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明显地是反对本体论的。可以说,正是通过对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也许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批判以黑格尔为首的旧哲学的时候,很少提到本体论这个词,更是由于我们对本体论之为何物研究得不够,竟至于有把本体论与为了批判本体论而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混淆起来的现象。如,有一篇文章中说:“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本体或本原,作为它们存在的共同根据?这个本体是物质性的东西还是精神性的东西?本体和事物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历来哲学家们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哲学理论就叫做本体论。”(33)这段话中除了有把本体论误作关于本体的理论,把本体论混同于自然哲学的认识之外,还有将本体论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混为一谈的明显表述。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提出物质与精神孰先孰后的问题,明显是反对作为先验原理系统的本体论的,这点,既经点明了本体论是怎么回事之后,也许不必去多作论证了。我们在此要略为多说几句的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存在与思维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它与本体论的关系。按本体论作为纯粹的原理、是与经验世界隔离的而言,它的确存在着问题:原理世界是如何作用于现象世界的?在经验世界中的人又怎么能认识那种原理?正是这些问题,激发了西方近代哲学对认识论问题的思考。其结果是,一方面出现了像休谟康德这样的不可知论,他们否定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哲学家则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包括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理由是,人的认识也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展开,因此,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对他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所以恩格斯批评说:“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34)这里,我们体会到,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所针对的,除了不可知论,主要是本体论的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才得以创立的。这种批判直指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实质,还兼及本体论所使用的脱离生活的特殊语言王国(见本书第四章)。因此把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概括的哲学基本问题相混淆,将会产生严重的理论错误

【注释】

(1)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12a—b。Plato:The Collected Dialogues,ed.by Edith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2)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11d。

(3)同上书,411e—412a。

(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九章第5节,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同上书,第4节。

(6)同上书,第6节。

(7)柏拉图:《斐多篇》,67d。

(8)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296a。

(9)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45d—e。

(10)柏拉图:《智者篇》,253c。

(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a1。Ross英译本,参阅吴寿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同上书,981a1—981b6。

(13)同上书,981b27—b33。

(14)同上书,982a9—19。

(15)同上书,982a24。

(16)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后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www.xing528.com)

(1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4a3。

(18)同上书,1005a1。

(19)同上书,1003a20。

(2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8页。

(21)同上书,第189页。

(22)William J.Richardson,Heidegger: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1963,p.11.

(23)陈康译注:《巴曼尼得斯篇》(下简《陈注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24)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69页。该译本译Sein(Being)为“有”,本处引用时改为“是”。

(25)Hegel,Lecture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Ⅲ,London,1924,p.353.中文本见《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9页。(中文译本中“是”作“有”)

(26)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2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28)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9)David L.Hall and Roger T.Ames,“Understanding Order:The Chinese Perspective”,in From Af rica to Zen,Robert C.Solomon and Kathleen M.Higgins ed.,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3,p.6.

(30)Archie J.Bahm,Metaphysics,An Introduction,Albuquerque,New Mexico,1974,p.15.

(31)Kant,Critiqueof Pure Reason,trans.by F.Max Müller,New York,1966,p.537.参阅《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73页。

(3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页。

(33)冯契:《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