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划清本体论与宇宙论之界线

划清本体论与宇宙论之界线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划清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界线哲学的宇宙论和自然哲学都是以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界为对象的,宇宙论尤其是以宏观的宇宙为研究对象的。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讨论构成千姿百态的自然事物的基本成分,即基质。这也许是人们把自然哲学混同于本体论的原因之一。总之,本体论所在的逻辑领域与经验领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异的领域。

(一)划清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界线

哲学的宇宙论和自然哲学都是以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界为对象的,宇宙论尤其是以宏观的宇宙为研究对象的。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讨论构成千姿百态的自然事物的基本成分,即基质。基质这个词在希腊文中作arche,而arche这个词又有“原理”的意思。这也许是人们把自然哲学混同于本体论的原因之一。但是“基质”和“原理”,尤其是作为本体论的“纯粹哲学原理”显然是有明显区别的。基质是可以用各种科学方法去实证的东西,而作为本体论的纯粹哲学原理,正是因为它纯是逻辑的产物,找不到实证的手段,而在黑格尔之后迅速解体。事实上,当初的自然哲学所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已经为今天的自然科学所取代,如果还有所剩余,那大概就是科学方法论,或者自然辩证法。但科学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仍然是以经验科学为基础的,这就同本体论有了明显的区别。不但科学方法论无法取代本体论,本体论从其自尊自大的气概方面说,倒是要将包括科学方法论在内的一切理论包容在自己之中,如黑格尔的《逻辑学》同他的《自然哲学》的关系一样,不管这种企图事实上是否能成立。

宇宙论在其产生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证的手段而具有超越经验的性质,因而曾和本体论一起被归入形而上学。尽管直到今天,关于宏观宇宙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推测的性质,但是由于人类实验手段的发展(太空望远镜、人类登月取回月球岩石样品、登上火星的探测器,等等),这些理论也获得了强有力的经验依据。今天对宇宙的研究同古时候哲学宇宙论已大不相同,它获得了宏观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的名称,早已不是形而上学的了,而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了。

总之,自然哲学、宇宙论都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的,因而是、或最终可以是经验的;本体论作为纯粹的哲学原理,则不以任何特定事物为对象,因而只能是在经验之外的,是逻辑的。(www.xing528.com)

逻辑的还是经验的?这个标准把本体论与以世界本原、本性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作了明确的判别。这个标准同样也可用于检验所谓关于“存在”的学说。据说,“存在”是标志一切事物的最普遍、最抽象的概念。其实,“存在”并不是最抽象、最普遍的概念,“本质”就是和“存在”一样抽象、普遍的概念。“存在”回答“有什么东西存在?”(What is there?),它求事物的存在性或有性(thereness),“本质”则回答“这是什么?”(What is it?),它求事物的“是什么”(whatness)。如果说一个只具“是什么”(whatness)而不具存在性(thereness)的事物是不现实的,那么反过来也一样。也许人们是据日常认识事物的经验,说人们往往是在不知道某物之是什么的情况下先知道了有某物,只是在后来才进一步知道了它的本质,于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具有最普遍的性质。可是事实上,我们有时也据“本质”而把握“存在”,如人们根据门捷列夫最初制定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空格,先预测了应当有某种性质的元素,即先知其“是什么”,然后才发现确有其物,这便是一个例子。大凡技术上的发明,都是先期望着某种性能的事物,然后才制造出来的。更何况:我们都知道一般的“人”是什么意思,可是除了张三、李四这些具体的个人,我们又何尝见过这一般的“人”?在这里,比起“存在”,“本质”是我们更先、更多打交道的东西。一事物之“本质”或“是什么”,在于该事物与他物的关系;说一事物有其存在而无其本质,等于说有绝对孤立的事物,这是不可能的。“存在”和“本质”一样,不是所谓最普遍、最抽象的概念,因为它是存在,是一个有确定规定性的所是。只有那个一切所是所属的、又不是任何所是的“是”本身,才是最高、最普遍的概念。但当我们这样来规定“是”以及当作“所是”来对待的“存在”、“本质”时,就已经脱离经验而进入了先验的逻辑的领域了。

总之,本体论所在的逻辑领域与经验领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异的领域。人们不可能靠扩大经验的范围并在这个扩大了的经验范围里的抽象,例如提出“整个宇宙哲学”这样的概念,来构想本体论,因为本体论是超出在经验之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