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论的先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圣的启示、先天的理念,或是某种主观自生的天赋能力。这是认识活动中主体能动方面的表现。同时,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能动的一方,客体是被动的、受动的一方。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因此,反映是认识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2.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就认识本身来考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哲学家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哲学史上看,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是始于古代柏拉图至近代发展为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验主义;二是始于古代亚里士多德至近代发展为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经验主义。

认识论的先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圣的启示、先天的理念,或是某种主观自生的天赋能力。柏拉图认为,认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康德断言,认识是人类依靠天赋的先验形式去整理经验材料,并给它们建立起规律性联系的过程;黑格尔指出,先天存在的“绝对观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认识不过是“绝对观念”通过人类思维这一外化形式的自我认识过程。认识论的先验主义强调主体的认识图式对认识活动所起的能动作用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人的认识图式能动性的实践基础,认识成了与现实世界无关的纯粹精神性的存在。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经验论断定,经验是人的感觉的总和,而感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与客观对象无关。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客观对象的优先存在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经验是人们对外部刺激的体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但是,在解释人脑是如何反映客观对象时,唯物主义经验论仅仅把认识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存在,认为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外物刺激的过程。在唯物主义经验论那里,认识被简单化为主体被动接受客体刺激和客体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被解释为一种主体对客体被动作出机械反映的线性过程,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被消解了。显然,这是一种直观反映论。

马克思之前的认识论尽管存在着不同的路线以及不同的派别、不同的观点,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共同缺陷,即没有看到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不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偏执于从主体方面来界定认识的本质,要么将主体的认识图式先验化,要么将主体的感觉经验孤立化;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偏执于从客体方面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被理解为主体对客体一种被动的、机械式的反映,二者都没有真正理解认识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在这双重的关系中,人们既改造着外部自然,又改造着人本身的自然;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图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52]

认识主体不是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个人,人类的认识活动由无数个人的认识活动构成,但任何个人的认识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认识活动是在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类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社会存在物,主体的认识图式是在先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形成就会通过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框架或模式,构成一种知识背景。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以一定的认识图式为知识背景,并把既定的认识图式延伸并运用于认识对象上。认识图式是人的社会性的认识器官,它决定着不同的认识主体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上整理、加工客体的信息,并对客体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

在认识活动中,客体是信息源,是信息的发出者,主体是信息的收集者和加工者,工具则帮助主体促使客体释放信息,或者帮助主体操作、加工信息。一方面,客体的存在、属性和规律的信息进入主体的头脑,被主体所反映,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主体在反映、认识客体的同时,观念地改造、创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所特有的认识内容和思维形式,而且表现为主体在接受、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等实践理性,形成了理想客体。这是认识活动中主体能动方面的表现。(www.xing528.com)

在认识活动中,客体不会自动“奉献”自己内部的信息给主体,主体也不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客体的信息,而是以工具为手段积极作用于客体才获得客体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主体不仅要以一定的方式激发客体释放信息,而且还要在思维中加工这些信息,通过多级思维运作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模型,并以此认识和把握客体。主体是对客体信息能动的加工者,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操作是认识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通过思维对客体进行重构或建构,这是人的认识活动所特有的能动性。

我们必须看到,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纳入到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范围内才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能动的一方,客体是被动的、受动的一方。主体与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形成,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换言之,客体是被主体选择和设定的。

我们又要看到,主体的认识活动要受到客体的限制与约束。客体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设定必须符合客体本身的特性;当主体凭借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时,认识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也必须适应客体的性质和状态。否则,就达不到激发客体释放信息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体的属性、状态、本质和规律,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反映和建构都是为了观念地再现客体。

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和创造。马克思的认识论正是从摹写和创造两个方面来把握认识概念的。水中的月亮为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为眼前的人。认识不可能脱离反映,而反映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因此,反映是认识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

但是,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摹写、反映,认识并不是直观的描摹,更不同于照镜子式的映现,而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对客体的主动探求、改造和创造,其中既有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对客体或客体某些方面的主动选择,也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观念重构或建构。认识的创造性就表现在,人的思维通过对感性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根据人自身的需要和事物本身的规律,在思维中建构起理想客体,这种理想客体实际上是对现实客体的超前反映和观念创造。创造是认识概念的又一基本内涵。

否定认识的反映性以及反映的摹写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之中;看不到认识的创造性,就会陷入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之中。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认识是创造性的反映,而不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创造是以反映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脱离摹写的随心所欲的创造。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既有客体性又有主体性,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具有反映性又具有创造性。一句话,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识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