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主义的实践研究:理论与现代认识

唯物主义的实践研究:理论与现代认识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实践反思引入到现代认识论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整个认识论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二重化了,它既是主体,又转化为客体,而思维本身又被思维,从而凸现出实践反思在现代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反思对思维作用的直接产物是语言逻辑、符号逻辑、对象理论和元理论的产生。

唯物主义的实践研究:理论与现代认识

4.实践反思理论与现代认识论

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揭示了思维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反思的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思维在每一个时代都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方式;当这种逻辑的观念方式不适合实践发展的需要时,就要求思维反过头来批判、改造原有的逻辑结构,形成新的逻辑结构。这就是说,反思的必要性扎根于实践和思维发展本身之中。这一观点已经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表明:系统远离平衡态时,通过涨落引起系统的失稳,从而在分岔点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结构;系统的高级化是对称不断破裂、不断分化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越来越丰富多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过去。所以,要了解事物现在的状况,就要了解它在历史上不断分化、演变的过程。“分岔在一定意义上把‘历史’引进物理学中来了。……这样,我们就在物理学和化学中引入了历史因素,而这一点似乎向来是专属于研究生物、社会文化现象的各门学科的。”[45]在我看来,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演化”与马克思的“概念演化”、“整体发育”的思想完全一致。这里,包含着这样一个深刻思想,即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的发展,总是高级的东西把低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从属因素,并对历史上的东西进行改造的过程。

现代科学和思维发展表明,反思运动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反思总是依据“实践中的新信息”对原有理论体系进行批判和重建,从而使理论上升到具有新的结构的理论体系。而原有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说明和解释已有的一些信息,它在这一范围内是有效的。

第二,原有的理论体系所能理解和把握的仅仅是实在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信息,特别是实践中的新信息被拒斥,从而导致这些信息只能以各种“问题”、“矛盾”、“背理”、“悖论”、“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形式出现。于是,人们便依据实践中的新信息批判原有的理论体系,进行思维的反思活动。

第三,反思的结果是原有的理论原则被“扬弃”,新的理论原则迅速发散出去,形成新的规律、规则,构成新的理论体系。新的理论体系使被原有理论体系所拒斥的信息以及新信息得到解释,“问题”、“矛盾”、“背理”等得到说明。

第四,新的理论体系包含着旧的理论要素,或者说,原先的理论原则、概念结构只是新的理论原则、概念结构的一个部分或从属的子系统。但是,思维与逻辑的原则不会倒过来,即不会从原有的理论体系推出新的理论体系,如不会从机械唯物主义推出辩证唯物主义,从牛顿力学推出量子力学,等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新的理论体系及其概念结构又要被人们所反思。

这表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不是直线进行的,矛盾的解决需要经过人们的反思,通过对旧的概念结构的否定和新的概念结构的建构这一方式来解决。换言之,实践与认识矛盾的解决需要经过思维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构成自己”来实现。这同时凸现出思维结构发展的特殊性,即历史上的思维结构总是在发展中转变成为现实的思维结构的从属因素,或者说,现实的思维结构总是使历史上的思维结构“变形”,成为自己的基础。所谓“反过来思”、从“事后”开始思考,无非是说明,思维应站在实践的最高端和发展的最前沿,因为只要站在实践的最高端和发展的最前沿,思维就必然要使原有的理论及其结构“变形”,使之从属于现代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

把实践反思引入到现代认识论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整个认识论发展的需要。反思问题的介入,使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复杂化了。本来,思维与存在通过各种中介联结起来,而现在,反思又要把思维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象化。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二重化了,它既是主体,又转化为客体,而思维本身又被思维,从而凸现出实践反思在现代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作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环节,反思对实践具有较长时间的超前作用。一般说来,思维都具有超前性。但是,如果思维只是立足于经验及其概括基础之上,那么,它只有极其有限的超前作用,只是与实践的直接需要发生关系。反思表面看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对思维、理论知识进行思维,但它实际上深入到了实践的深层,起到对实践较长期的超前作用。

这两类超前性的转化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思维的超前性往往转化为技术的、策略的、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它的效用性是显著的;而反思的超前性往往意味着思维的突破,它的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证了点、线、面、常数、变数的产生,并指出:“只是在最后才得到知性自身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即虚数。”[46]这就是说,虚数的产生并没有任何经验依据,只是思维对数学形式的一种反思。虚数之所以叫“虚数”,是因为人们当时不知道它的现实性。直到19世纪,“虚数”才获得了自身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变数函数。由“虚数”引起的“虚函数”再也不是“虚”的了,相反,它成为现实的数学工具,并在机翼上升与堤坝渗水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作用。可见,反思一旦形成了思维的深层运动,就会为人类思维开拓出新的领域,并对实践显示出较长时间的超前作用。

作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环节,反思对思维运动又具有内在的逻辑组织作用。反思对思维作用的直接产物是语言逻辑、符号逻辑、对象理论和元理论的产生。语言、符号、知识建构,这是思维运行中的逻辑部分,没有这些要素,就没有思维与理论;而没有对这些逻辑部分的研究——元理论,人们就不会很好地运用语言、符号,正确地建构理论体系,形成知识与知识、体系与体系之间内在的合乎逻辑的网络。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就是思维本身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人们要思考思维怎样进行思维。维特根斯坦指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47]罗素则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48]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语义学等当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们又有合理性,即思维要反思思维,研究思维自身的运动。现代思维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指向思维自身,指向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只要不把这种指向绝对化,只是在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考察它,那么,这就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逻辑分析、语义分析、指号、符号、语言结构、理论构成等,这些并不是纯概念的游戏,而是对思维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反思。问题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恩格斯深刻指出:“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垃圾——除了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49]现代思维的发展,越来越证实恩格斯这一预言的正确性,越来越证实“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在现代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环节,反思还具有显示思维的新角度和新形式的作用。人类的思维角度与形式总是处在不断变换中。人们总是依据实践、科学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并把某些原来不重要或者被忽视的形式突出出来,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和把握世界的能力。这里,反思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一系列新兴学科的产生都与思维的反思有关。例如,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有机体时转向了系统论,当这一思维要点出现后,他又反过头来思索人类的思维史,结果发现系统的观点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这就是说,系统观念、系统观点在古代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而当现代实践进入系统化的时候,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于是,思维通过反思把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凸现出来,并使之从朴素形态进入科学形态。控制论的产生也是如此。从直接性上看,维纳研究控制论,最初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需要。“控制”观念产生后,维纳发现,这是一个古老的形式,柏拉图政治称为“掌舵”,就包含了“控制”、“反馈”的各种含义。于是,反思又把“控制形式”显现出来,使之从“日常用语”转变为“科学用语”,从朴素形态进入科学形态。可见,人类思维的新角度、新形式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反思的作用。

“实践反思”、“从后思索”仿佛是面向过去,但它的目的和意义却在相反的方面,即面向未来,用未来引导、规范现实社会的发展。实际上,现代兴起的各种未来学、预测学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科学,它们的现实性在于实践发展的长远需要。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从后思索”法就是立足于实践发展的长远需要而反过来思考,从而对现实实践、现实社会和现实思维具有导向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从现实实践和现实社会出发去反思过去的历史,“会得出预示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形式被扬弃之点,从而预示着未来的先兆,变易的运动”[50]。换言之,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以及“从后思索”法不仅属于“历史学”,而且属于“未来学”,它是与人类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陈志良 杨 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