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57]。这就是说,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动物是在本能、消极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维持其生存的,所以,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动。与此不同,人是在有目的、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组织、生物性的欲望和需要。毫无疑问,人们之所以劳动,是受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而劳动、实践一经开始就成为强大的推动力,开始支配人类生物进化的方向。“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8]。实践使人的自然需要的对象、内容和满足方式与动物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赋予它们以不同于动物需要的属人性质,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
其次,实践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59]。在这种共同活动中,人们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换言之,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的。(www.xing528.com)
最后,实践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精神属性。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问题在于,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0],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尔后又成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问题在于,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61]换言之,实践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精神属性,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62]。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统一的。其中,自然属性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重塑,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则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63]。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指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对象性活动使人们有目的地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凝结在客体中,使其取得客观实在的形式,同时又通过对象来认识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