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与升华

实践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与升华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在人们对世界不断地进行实践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地进行理论的批判的过程中开放性地展开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人们对世界的那种开放的实践批判精神和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与升华。

实践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与升华

3.实践批判精神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华

哲学作为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教人善于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的智慧之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具有开放性、批判性的。因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在人们对世界不断地进行实践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地进行理论的批判的过程中开放性地展开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人们对世界的那种开放的实践批判精神和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与升华。

哲学本身也是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方式。不过它主要是通过头脑的思维和世界发生关系,并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统摄着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各种具体方式。如前所述,哲学通过头脑的思维和世界相联系,不能离开双脚立地并从世界攀摘果实的人类社会实践这一基础,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表现、实现和确证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最具体、最现实的形式,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基础。哲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它把这种关系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集中起来,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又反过来统摄着人与世界的关系。由于人的本性具有不断超越现实、追求并通过实践创造理想世界的功能特征,因此,人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亦即对象性地表现自己功能特征的过程,本质上是具有开放性、批判性的。哲学只要真正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本身也应该是具有开放性、批判性的。

人类的社会实践又是具有历史性的。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总是对象性地表现着该时代人的本质力量和普遍性的发展水平与程度,因而也必然现实地标志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该时代实际展开的范围。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模式会产生相应的具有稳定性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往往制约着甚至束缚着实践的展开。就实践的历史形式来说,它也有保守的、封闭的一面。尽管哲学具有超越现实的思辨特点,哲学家的头脑甚至会产生脱离现实世界的玄思遐想,但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和它所表现的人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和普遍性,所标志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展开的范围,又必然规定着哲学思维的历史界限和时代特点。历史上的许多哲学的抽象思辨、玄思遐想,不管看起来是多么超越现实,都可以从它们自己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合理的理解。

同时,哲学家为了研究人和世界的底蕴,总是企图建立一种具有绝对真理性的哲学体系,而这样的哲学体系必然具有封闭的、保守的性质。大家知道,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革命批判的辩证思维精神的哲学家,然而又正是他创立了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的哲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6]因此,哲学家们在哲学史上所创立的各种具体的哲学体系,总是避免不了封闭性和保守性。但这并没有妨碍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伴随着批判和变革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又是有连续性的。前代哲学家所创获的成果,不同程度地为后代哲学家所继承和吸收,形成后代哲学家的一定的哲学定势。这种哲学定势提供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同化力和内聚力,使得哲学家能够从哲学上同化和集中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哲学成果,并且可以吸收和同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思想,把它变成自己哲学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哲学在本质上是具有批判性的,任何一种哲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存在,总是同某种批判精神或明或暗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前代的哲学作为后代哲学家的哲学定势的构成因素,往往以其内部的隐含的批判性,启迪着后代哲学家的批判精神,对一切现存的秩序、现存的理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哲学家那里往往存在着一种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又是内在地联系着的两重性心理状态,即一方面总是力图建立一个由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哲学体系,并按照这种体系来安排理想的世界秩序;而要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其他的哲学体系和现存的世界秩序持批判的态度。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体系的形成,往往是从开放的批判性开始,而以封闭的保守性告终。但哲学固有的开放性、批判性本质,在这些哲学体系中仍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保留着。

无论如何,任何时代的哲学家要建立新的哲学体系,总要继承和利用过去传统中已有的哲学成果,形成一定的哲学定势。而哲学定势一经形成,就会具有某种稳定性。哲学家是在一定的哲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哲学定势的。哲学传统有一种要把自己的特性固定下来并持续地流传下去的趋势。即使在哲学传统的洪流中不断增加或汇入新的成分,它的基本特性仍然趋向于保持下来,表现出一种连续性。因此,在一定的哲学传统背景下所形成的哲学定势,必然影响着哲学家对于新的哲学体系的建立,而这种新的哲学体系同以往的哲学传统又必然有着某种联系。(www.xing528.com)

从哲学发展的逻辑来看,一种新哲学的产生,一方面同哲学家在继承一定哲学传统基础上所形成的哲学定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同哲学家不执著、不拘泥于固有的哲学传统和原有的哲学定势,能够批判地突破它们的局限性密切相关。而哲学家之能否批判地突破这种局限性,则取决于哲学家所持的哲学观念,取决于哲学家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这涉及哲学家自身的素质和品格以及他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高度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取决于由社会实践所制约的时代的特点、现实的环境(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人的精神或理性开放性地自由运动的程度)以及它们对哲学家的实际影响。

总之,如果割裂了同过去的哲学传统的联系,就不可能有新哲学的产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我们的哲学,只有在本质上与前此的哲学有了联系,才能够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产生出来。”[7]但如果哲学家只是简单地重复哲学的传统,而没有开放的批判精神,是决不可能产生与实践所推动的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新哲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积极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表明它同以往的哲学传统有着联系,并没有脱离哲学发展的历史道路;但它又批判地突破了以往哲学传统的局限性,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尤其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作为自己存在和发挥功能的基础,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封闭的绝对真理体系,因而它最鲜明地体现了哲学应有的开放性、批判性的本质。这种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那里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本质只能通过自己的发展才能表现和实现出来。因为这种本质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生命。停止了发展,作为生命的本质的东西必然受到窒息,具有开放性、批判性本质的哲学也将变成封闭、保守的僵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的、批判性的本质虽然规定了它自己的生命发展的道路,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也不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实现自我发展,它只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断集中人们开放地、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活动的精髓,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才能表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要不断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种革命化既要诉诸理论的批判,更要诉诸实践的批判。理论的批判虽然要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但实践的批判又要有理论的批判作前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把实践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这决不意味着它只是跟在实践后面,对实践作出事后的解释。实践虽然是现实的,但并非任何现实的实践都是合理的,因此,哲学对实践也应该从理论上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当代,以科技革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现代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巨大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要求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自身发展道路,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对现代社会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总结。通过这种分析和总结,一方面从现代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主体性效应中集中其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对现代社会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所带来的诸多全局性问题从哲学上作出总体性回答。这种批判性的分析和总结,就是要从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价值论的联系上,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科学道德文化与价值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人与世界和谐一致的开放性关系的途径。这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实践的现代特点,立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现代状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本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发挥其功能所应有的自觉意识。

(夏甄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