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甚至是世界之外的玄思遐想。这当然是关于哲学的一种被误解了的不正确的观念。我们认为,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也在于为人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服务。哲学的繁荣固然表现了人的精神或人的理性与智慧的开放性的自由运动,而这种自由运动又往往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自己时代的现实的人本身和现实的世界,不能完全脱离把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关联起来的现实的实践。因为对现实的超越总是以现实为前提和起点的,而且现实对超越必然具有某种引力作用。
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指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那种曾用工人的双手建筑起铁路的精神,现在在哲学家的头脑中树立哲学体系”[1]。马克思还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2]。这是一种以人民的实践为基础的关于哲学的崭新观念,它从根本上揭示了哲学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与基础,概括了哲学应有的本质与功能。
所谓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内容的本质特征的升华。一定时代的内容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既实践地表现在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又观念地反映在各种具体的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它们一般都具有时代特征,因而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时代精神。哲学是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时代的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的,因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时代的内容或时代的文明,是由人们的积极活动创造的,归根到底是人们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所创获的成果。因此,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归根到底是人们实践活动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或精神的集中表现。
简言之,哲学是从总体上反映自己时代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特征的,哲学本身就是一定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升华了的理论形态。毫无疑问,哲学要获得自己的内容,并使其外部表现形式适合于这种内容,就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哲学诚然是通过头脑的思维和世界相联系,但又不能离开双脚站在地上并用双手从世界攀摘果实(正是这些果实构成了时代的文明和内容)的人类实践活动这一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哲学才能通过头脑的思维和现实世界相联系,从人们所创获的文明果实和时代内容中,集中其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把握其活的灵魂,从而提炼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那些脱离人类实践,爱作“世界之外的遐想”[3]的哲学家,却往往被究竟是自己的头脑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属于自己的头脑这个问题所困扰着。这是哲学家为哲学所设置的一种自我困扰。要从这种自我困扰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使头脑的思维和现实的实践联系起来,把实践作为思维展开的基础和检验思维的现实性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本身就是双脚站在地上并用双手攀摘大地果实的;而实践着的人们“甚至想也不想:究竟是‘头脑’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4]。
哲学不仅要在人类实践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和世界相联系,以便理解世界,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关系,而且它本身也应该“用双脚站在地上”,也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才能实现“双脚立地”[5]。哲学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智慧之学,并且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它是追求“头等智慧”的。但哲学追求头等智慧,并不只是为了内向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正在于教人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对世界的理论解释,而且更包括对世界的实践改造。(www.xing528.com)
人是从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但人只有置身于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才能够具有自己的全部本质规定性,外部世界也才能够获得对人而言的各种意义。一个十分简单的事实是,人必须依赖外部世界才能生活,而人是通过对世界的掌握来实现这种依赖的。所谓掌握,就是按照人的需要的内在尺度,把外部世界的事物加工改造为可以享用和消化的对象,从而使之成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质,就是在承认外部世界的现实存在和优先地位的前提下,力图超越和实践地改变现实的现存世界,追求和创造理想的有意义的对象世界。这是人对世界的依赖与掌握、肯定性对待与否定性对待的辩证统一,而这种辩证统一又是一个包含着理解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
在这个连续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面对的对自己有意义的现存世界,都是包含着人类世世代代的理解和实践的历史性成果在内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现存世界之所以是现存世界,都在于有历史。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都是立足于历史的基础之上并被历史推进到现实的阶段的。但是,人们总是喜欢嘲笑历史、责备历史,这至少是对历史的一种不够公正的态度。当然,就人的内在本质的发展趋向来说,人是不会也不能满足于历史所安排、所给定的现实的。人的活动总是在不断地超越现实,推进历史的运动。历史创造现实的人,推进人的进步;现实的人也创造历史,推进历史的发展。哲学不仅要在以往人们通过理解和实践所创获的历史成果的基础之上,教人善于理论地对待自己同现存世界的关系,而且要在这一基础上教人善于实践地对待自己同现存世界的关系。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并不是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凌驾于现实之上、超然于现实之外的精神殿堂或灵魂王国内。它必须渗入同时代人的灵魂,渗入使他们激动的爱与憎的感情,渗入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从而真正成为统摄他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活的灵魂。这是哲学本身实现双脚立地的实质,也是哲学本身应有的功能。实际上,哲学的这种功能,也就是人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观念地和实践地掌握世界的功能的升华。不过,哲学在实现这种升华以后,又必须重新降到地上,以便进一步滋润、催发人的功能,增强其活力,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效益。
上述关于哲学的观念,确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哲学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具有存在价值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正是根据这种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思维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人民实践的精髓、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集中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以反映自己时代、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现了超越的崭新的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一个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人(主体)、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思维的现实性和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基础,既批判了离开感性活动、离开实践去理解人(主体),以及离开主体、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实践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又批判了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不仅把实践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理论的基础,使自己的哲学具有与自己时代的实践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特别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把共产主义者直接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同实践的紧密联系而实现双脚立地的,从而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所具有的功能。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在哲学应有的本质和功能的高度上的自觉意识,是按照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建立起来的哲学。它集中了自己时代人们理论地和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的精髓,又是指导人们理论地和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思想武器。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就集中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和功能上的本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