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通过用地规划调整减少历史街区内的交通吸发源

如何通过用地规划调整减少历史街区内的交通吸发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大型单位具有极大的交通吸发量。图2.9肇庆府城规划总平面及功能调整示意图资料来源:自绘。

如何通过用地规划调整减少历史街区内的交通吸发源

2.3.3 通过用地规划调整转移历史街区内大型交通吸发源

1)大型公共设施是造成历史街道拥堵的交通吸发源

根据对肇庆府城、扬州东关街、深圳大鹏所城等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由于街巷格局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历史街区内部居民的个人机动车拥有率远低于一般城市地区。但即便如此,历史街区内部的主要历史街道仍然出现交通拥挤,这种拥挤明显集中在特定的时空段,在时间上以上下学高峰期为主,在空间上以学校、农贸市场、医院门口最为集中。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大型单位具有极大的交通吸发量。如学校周边上下班高峰期接送学生的家长及其乘坐的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堆积门前,以学生为销售对象的各类摊贩也环伺左右。学校一旦下课,大量的寻找家长、购买物品、等待同伴的学生在门口滞留,而大量的急于回家的其他学生及其自行车左冲右突、择路而行(中学生出行方式中自行车的比例最高)。此时,历史街道上正常的过往车流、人流基本难以通行,于是形成拥堵。由于历史城区、街区内往往有许多历史悠久、信誉良好、影响范围广的重点小学、中学以及医院等文化医疗设施,所以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2)疏解大型交通吸发源的TDM对策分析

此类大型公共设施是历史街区内主要的交通吸发源,交通流量大而集中,往往是造成历史街区交通拥堵的诱因。对大型交通吸发源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其适用性各有不同。如变更学校、企业的通勤时间,实行错峰上下学、上下班,但此类政策只适用于企业,对于农贸市场、医院和应试教育序列的学校则难以执行;再如可以在通勤期间加强交通管制来禁止过境车辆进入历史街区内的道路,这固然重要,但造成拥堵的往往不是过境车辆,而绝大多数是不宜列入管制范围的街区内部居民出行车辆,以及大量进出该公共设施的车辆;为降低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还可由学校或企业统一安排校车、厂车接送,这实际上是通过合乘提高了机动车的利用效率,但目前在我国只适用于收费较高的寄宿制学校,而对于生源分布广、经费困难的全日制学校则缺乏可实施性。

3)通过用地调整转移大型交通吸发源是历史街区最有效的TDM措施

归根结底,用地造成的交通问题仍然需要通过用地调整来解决。首先,应将那些和街区未来定位不符、不利于街区发展的功能逐步迁出历史街区。1950至1970年代,历史街区内见缝插针地设置了许多工厂企事业单位,其中造成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污染,或需要大量原材料和产品运输的企业应尽早迁出历史街区。大型企事业单位外迁的做法在1990年代以后的城市规划领域中十分普遍,但需要指出的问题是,一些对于地区活力至关重要、对街区历史风貌意义重大或对居民生活必需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也一窝蜂地迁出,严重降低了历史街区的活力,并导致街区居民的生活就业出行距离增加。

其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应通过调查研究,仔细甄别大型交通吸发源对于街区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削弱消极影响而保留强化其积极影响,对于适宜留在历史街区的这类设施要从用地上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结合交通规划解决其交通拥堵问题。常用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类:

(1)通过相邻地块的用地调整扩大重要大型公共设施的用地范围,同时通过增设通路、调整主入口开设方向等方法增强其和街区周边其他城市道路的联系,从而减弱对历史街道的交通压力

(2)对于街区内难以满足其发展和交通运输需求、但又对街区历史风貌和经济活力至关重要的大型吸引源,可以采取原址部分保留其风貌和功能,另在新区辟地新建的方式兼顾保护和发展的需求。

(3)最后对于农贸市场等居民必需的一般公共设施吸发源,可以通过用地功能置换,调整至机动交通压力较小、风貌影响较小的地块内设置。(www.xing528.com)

4)以疏解交通为目标的用地调整分析——以肇庆府城为例

肇庆府城的城中路,原为府城最重要的东西交通轴线,以民国时期的骑楼商业街为特色。1980年代以前肇庆市的发展一直以府城为重心,在城中路的北侧分布了若干大型的公共设施,东有市委、市政府和一所职业中学,西有三级甲等医院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省重点中学肇庆中学,主要入口均设在城中路,而城中路的宽度只有9.0m宽。1990年代交通问题凸现后,开辟了南北向的人民路贯穿古城南北,但并未能起到疏解城中路交通的作用,城中路在上下班高峰期拥堵十分严重(图2.8)。进入21世纪后,由于城市新区的发展和成熟,府城的活力逐渐衰退,市委、市政府、职业中学、第一人民医院和肇庆中学都有出于自身发展考虑的搬迁计划。

图2.8 肇庆府城公共设施及其出入口分布图

资料来源:自绘。底图来自: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规划[Z].2005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承担的保护规划[47]中,认为上述单位的全部搬迁必将进一步降低府城的活力而使其继续衰退。鉴于市政府、第一医院用地历史上分别为两广总督府和宋包公府衙所在,且发展用地严重不足,规划将其搬迁后分别辟为两广总督府(博物馆)和宋包公府衙(遗址公园),但保留原第一医院的部分技术用房作为府城内部服务的社区医院。规划认为肇庆中学对于古城活力至关重要,但由于只有一个位于城中路的出口而成为引发拥堵的主要因素之一,规划利用人民东侧职业中学已经撤并的有利因素,将肇庆中学东侧紧邻人民路的第五小学迁入职业中学,同时将第五小学用地并入肇庆中学,一方面解决了肇庆中学的发展用地问题,同时将肇庆中学的主入口移至人民路,并新辟入口广场、停车场解决上下学接送问题,而将城中路的原校门作为步行出口,在转移机动车流的同时保持了城中路和中学的人流联系,保持并强化了城中路的商业活力,达到了保护和发展,交通和用地的双赢(图2.9)。

img14

图2.9 肇庆府城规划总平面及功能调整示意图

资料来源:自绘。底图来自: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规划[Z].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