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相当全面和深入的论证。
一、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学者们普遍指出,日本军阀是世界法西斯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力灭亡中国是日本军阀得以实现其侵略扩张国策野心的核心和基础,侵华战争则是日本军阀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线,也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挑起的争霸世界战争的重要一部分。与此相应,中国抗日战场不仅是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战场,而且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30]
对于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处位置,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仅次于欧洲的另一个主要战场”,[31]“自始至终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32]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33]“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34];第三种说法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太平洋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中国战场只是东方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35]第四种说法认为,太平洋战场是东方海洋主战场,中国战场是东方大陆主战场。[36]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一致同意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重要组成部分”。[37]
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8年中,中国军民经常抗击着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陆军的70%~90%。[38]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时间里,日军的主力始终用于中国战场。据统计:1937年侵华日军为21个师团,1938年为32个师团,1939年为34个师团,1940年为39个师团,1941年达到40个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仍保持27至29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团,兵力在100万以上。[39]直到停战时,日本在中国大陆仍驻有111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包括关东军)的二分之一。[40]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日军不能从中国调出更多的部队派往南太平洋,这是日本在南太平洋方面陆、海两军不能紧密协调和作战失利的根本原因之一。[41]
二、中国抗日战争拖延了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结盟,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各国准备反法西斯侵略赢得了宝贵时间
1.抗日战争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计划
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了日军大量军事物资,从而破坏了它的扩军备战和发展生产力的计划,打乱了日本的世界战略计划,加剧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大大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阀向外侵略扩张的野蛮暴行,从而导致了日本侵略者的“整个战局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42]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始终独立地抗击日本法西斯,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打乱了它的战略部署,使其欲进无力,欲退不能,这就势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43]“不仅对于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起着重要作用。”[44]
2.中国抗战拖延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结盟
学者们指出,中国抗战对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主要靠自己的力量,粉碎了日本企图短期内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进一步争霸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的侵略计划,从而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泥潭”,难以在欧战爆发前同德意结成紧密的军事性侵略同盟。整个法西斯侵略集团勾结起来扩大战争的企图因此被延缓。这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都具有重大的影响。[45]
中国人民的抗战使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组成不得不一拖再拖。早在1938年1月,德国就向日本提出了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问题,德国要求同盟的目标不仅针对苏联,而且针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欧战前夕,外交斗争十分紧张,国际局势瞬息万变;而德意日终于未能结成以英法苏为目标的军事同盟,中国抗日战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46]“中国抗战束缚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无法在世界全局范围内同德意法西斯保持一致,因而直到欧战爆发前夕,日本一直拒绝同德意结成广泛而紧密的军事同盟。”[47]由于日本要把战略中心放在解决中国问题上,日本主要兵力陷在中国大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实际上没有能给德国以军事援助。[48]
3.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各国准备反法西斯侵略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1~1940年,中国人民的武装反日斗争,抵制了日军的侵略行为,牵制了大量日军,从而为各国准备反法西斯侵略赢得了宝贵时间。[49]德国取得西欧战役胜利后,力促日本“南进”。但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发动了“百团大战”,日本的军备计划被打乱,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推迟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这显然对缓和当时英国在太平洋区域的处境是有益的,也为美国加强战备提供了宝贵的时间。[50]中国抗日战争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民主国家加强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51]
三、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
中国抗战束缚了日本的手脚,使其无法在世界全局的范围内同德意保持战略上的一致,这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都有重大影响。[5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初期,英、美、荷等国军队节节败退。日本海军在取得初步胜利后,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企图进一步调兵遣将,东攻澳大利亚,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的联系;西攻锡兰和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此时德国法西斯也正盼望着日本占领锡兰和马达加斯加,如果日本切断了英国经红海到埃及的交通线,就将十分有利于德军“隆美尔兵团”的挺进。日本海军的这一计划如果得不到陆军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而此时的日本陆军主力陷在中国大陆,要再调动庞大的兵力配合海军完成上述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1942年2月,中国根据英国等盟国的要求,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从而牵制了在南亚地区作战的部分日军主力,这样就使得日本向西线作战,并企图与德军会师于中东的计划很快破产。[53]
四、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局部抗战阶段,在东北即形成中朝联合对日统一战线。1937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的主张,在此后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主张迅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联合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政府都建议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同盟。在中国政府的建议下,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两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会议还决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的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中国对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了积极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54]
五、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关于中国抗战的意义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中国抗战在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计划上起了重大作用,迟滞了日军“南进”并使法西斯的中东会师计划破产。同时,中国抗战援助了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为盟国最终打败法西斯争取了时间;中国抗战保卫了苏联后方的安全,援助了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有力地援助了太平洋盟军作战。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保证了盟国反法西斯的整体战略计划的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减轻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论述,指出“中国战场是粉碎日军‘北进’计划的主力”,[55]在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计划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56]它束缚了日本的手脚,粉碎了日本“北进”发动侵苏战争的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保证了苏德战争这一反法西斯主战场的胜利。(www.xing528.com)
(1)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的北进计划
学者们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强有力地牵制着日军的主力,尤其是陆军,使日本军国主义无法实现发动大规模侵苏战争的北进战略。日本统治集团把对华战争看作是进攻苏联计划的组成部分,因此,日本统治集团期望对华战争速战速决。由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使日本深陷中国泥潭不能自拔,无力发动对苏联的全面侵略战争。[57]“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的北进战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苏军获胜的重要原因。”[58]在张鼓峰事件时,日军正忙于武汉会战,无力抽调大批兵力参战,导致败北;诺门坎事件时,日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只能以单薄的兵力同苏联作战,遭到惨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采用大量援助中国抗战的方式,与中国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来打击日本,使其无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尽管日本军国主义明白“德苏开战实为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但在7月2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还是正式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继续解决中国事变”,“从南方各地采取种种步骤以加强压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暂不介入德苏战争”。[59]最终放弃北进攻苏计划。
(2)中国抗战保证了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全力以赴进行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
许多学者指出,由于中国战场极大地牵制、打击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力量,迫使日本法西斯不能在中日战争未结束之前,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的战争,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60]减轻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日本之所以未能配合德国夹击苏联,固然由于红军的强大使它不敢轻举妄动,但中国抗战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苏联得到日本放弃北进的情报后,便从其远东军中调出八个步兵师和三个坦克师及空军部队到西线,在关键时刻支援了莫斯科保卫战。[61]
有学者指出,从形式上看,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把大兵团开赴苏德战场去援助苏联人民的伟大卫国战争,但实质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支援,远非几个兵团的力量所能比拟的。苏联政府和将军们都明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由于交通线漫长将会产生极大的困难。”事实上,这种巨大困难何止于交通线漫长。军事史上被两线夹击而遭惨败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为此兵家均忌之。苏联政府和军事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直担心和警惕着陷于“东西两线作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数不尽的牺牲,不但保卫着自己的民族生存,而且援助了苏联使之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险境,打乱了日德法西斯的战略部署,为苏联集中力量在西线打败德国法西斯,为全世界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历史性的光荣责任。[62]
2.中国抗日战争遏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和东亚战场的作战。
学者们指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使得日本在最终发动战争时兵力不足,不能全力以赴;日本法西斯无法调集它的陆军主力去阻止美英盟军的反攻和镇压其他国家人民的抗日运动。[63]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中国坚持抗战,也有利于美国在西南太平洋的反攻。[6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美英盟军和亚洲国家的反攻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65]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1)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席卷了菲律宾、马来亚、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由于盟军在这一地区接连失利,丧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从而使缅甸成为盟军与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日军若是占领缅甸,便可西进印度,直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在此危急时刻,中国于1942年春派遣了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经过浴血奋战,阻滞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印度的安全。在反攻缅甸作战中,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一部的配合下,毅然率先发起缅北、滇西反攻,胜利地打通了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并为盟军最后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军队在援缅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历时3年多,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66]1943年冬到1944年春,美军在太平洋的局部反攻并转向战略反攻之所以比较顺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不可能从中国战场调出更多的陆军、空军、海军派往南太平洋,这是根本原因之一。[67]
(2)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在美国当局的战略设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订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盟军太平洋战场反攻及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为美国提供了所需空军基地、第一线野战机场及地勤人员。其空军基地主要有成都、昆明、柳州、桂林、衡阳、宝庆(邵阳)、芷江、老河口等;第一线野战机场更多。中国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和保护这些机场,并积极营救美军飞行员。中国战场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军事情报,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和日本即将在太平洋采取行动的情报及时通报给了苏联和美国。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农副产品,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68]
(3)中国战场为英美与苏联保持了重要的战略通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由于受到中国战场的牵制,没有能力冲进中东地区,这就使由伊朗入里海,直通苏联中心地带的交通要道畅通无阻。日本因为中国的牵制而无力履行德、意、日夹攻苏联的军事盟约,所以苏日之间一直不存在战争状态。这样,不仅苏联货船,而且大量美国商船,也改挂苏联国旗,在太平洋进行安全的航运。这样,英、美、苏各盟国间,不仅军事上可以东西呼应,在战略物资上也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是十分有益的。[69]因此,中国战场保卫了英美对苏联的一条重要供应线。[70]
4.抗日战争支援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有学者指出,美、苏制定的“先欧后亚”战略反映了争取国际反法西斯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以汪洋大海般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打乱了日本的侵略计划,日本的战车受阻于中国战场,无法冲出亚洲去和法西斯德国会合,法西斯侵略集团始终无法把欧亚战场连成一气。这就使反法西斯盟国有可能把两个法西斯主要力量分割孤立,实现“先欧后亚”战略,集中力量首先打败德国,然后再集中力量击溃日本。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又一贡献。[71]
反法西斯盟国制定和实施的“先德后日”战略对战争的胜利进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先德后日”战略的成功与中国的配合和牺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72]由于有中国战场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迟滞了日本军队的战略走向与日德间在有利条件下的战略配合,从而支持盟国形成了实施“先德后日”的有利的战略格局。[73]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支持着“先德后日”战略。[74]中国战场的配合和支援,保证了美英“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75]
5.中国战场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支援了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76]
六、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鼓舞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人民在很长时间内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使中国不但没有像阿比西尼亚、波兰和法国那样很快灭亡,反而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这一铁的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崇敬。尤其是那些被法西斯占领、受法西斯奴役国家的人民,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77]
七、中国抗日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者们普遍认为,经过中国人民的八年艰苦抗战,以及大小几十万次战斗的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柱——日本陆军方面是起了主要作用的。对打败日本法西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日军伤亡于中国战场的数量及其在日军损失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问题上,则有较大的分歧。较多的学者持133万人说,占日军损失总量的比例有的说是83.1%[78],有的则说是70%[79]。还有伤亡198.4万人约占70%说[80]、455万人(包括毙、伤、俘及投降)约占70%说[81];也有以日军死亡为准的说法,如44.7万人占39%说[82]、38万说[83]等。此外,学者还对日本用于中国战场的战费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指出,1939年日本用于中国作战的直接战费(不包括武器费)达21.33亿日元,整个战争中用于中国战场的战费达12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部战费的35%[84]。有学者对此作了补充: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日本军费支出即达100亿日元。[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