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珍珠港事件日美胜败原因分析
学术界对日、美双方在珍珠港事件中胜败的原因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有的强调客观因素,有的强调主观因素,但更多的学者强调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指出从主观方面说是日本长期准备、严密策划和从事欺骗成功的结果,从客观方面说是美国缺乏思想准备以及麻痹大意,为日本的袭击成功提供了条件。[39]有的学者强调单个原因,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除了日本在军事上的大胆冒险、出奇制胜以及对偷袭行动的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外,更在于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自身在对日政策、战略判断、珍珠港战备等方面的严重失误及临阵麻痹大意。
一、从日本方面来看
第一,长期准备,严密策划。
为确保战役的成功,日军进行了长期而周密的计划与准备。1941年初,曾在美国留过学、熟知美军实力的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就秘密制定了代号为“Z”的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日本组织了一支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具体担负突袭任务。战役准备过程中,日本在准确掌握美军珍珠港情报的基础上,还秘密对其机动突击部队进行严格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和演习。周密的计划,缜密的部署,严密的防护,扎实而有针对性的训练,慎重地选择航线与攻击时间。所有这些充分保证了进攻行动的突然性及其效果。[40]
第二,多方进行侦察活动,获取准确情报。
在战役准备过程中,日本利用武官、领事的公开外交活动,派遣间谍、潜艇、军官化装侦察,以及收听夏威夷美国电台的广播等手段,从地面、空中、海上、水下对珍珠港进行了大规模的立体情报侦察和搜集活动,其中派遣的间谍就有200多名,直至把珍珠港美军的对空、对海防御设施和飞机、舰艇的种类、数量停泊位置以及美军平时和节假日的活动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41]
第三,严密伪装,隐蔽作战企图。
在珍珠港战役前夕,日本采取“谈判、伪装、佯动、保密”等欺骗措施,隐蔽其战役企图,促使美军对爆发太平洋战争的危险估计不足,疏于防范,从而达成了先制作战的突然性。为保证袭击珍珠港行动的突然性,日军对“Z”作战计划进行了严格保密,只有山本五十六等最高级的几位军官知道详细情况。在外交上,日本为麻痹美国,竭力玩弄“和谈”骗局。直至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时,日本谈判代表还会见美国国务卿赫尔,照会美国政府,宣称日本“不拒绝谈判的机会”。为掩护在太平洋的战略企图,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关东军特别演习”的大规模演习,大肆制造进攻苏联的假象。12月5~7日,横须贺海军学校三千名士官生被送往东京到处游览,故意制造错觉,好像日本海军无特殊任务似的。12月2日,故意安排万吨级油轮“龙田丸”从横滨开往美国洛杉矶撤侨,造成假象,好像日、美之间仍不致马上面临战争。[42]
第四,确定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实施突然猛烈打击。
李淑壁指出,先发制人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日军当局认为它正是偷袭珍珠港成功的绝对条件。[43]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说日本“以战略上的突然性对美军进行了出其不意的袭击,使得美军陷于措手不及的被动境地”。[44]潘金宽、邹昊认为,日军在珍珠港战役中的作战行动是一种主动进攻性的先发制人作战。日军在准确掌握和判断情况、周密进行作战准备、远程隐蔽快速机动的基础之上,趁美军情况不明、疏于戒备、疲于应付的有利时机,集中兵力连续短促突击,给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实现了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目的。日军空袭珍珠港前后持续l小时50分钟,而实际用于突击的时间仅l小时28分钟。在兵力运用上,日军强调海空联合,以联合舰队第l航空队,在珍珠港地区形成了局部优势。在作战手段运用上,日本除使用舰载航空兵袭击外,还使用了特种潜艇部队破坏、潜艇布雷、潜艇部队侦察、监视和截击等手段。[45]
二、从美国方面来看
学者们指出,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的惨败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一种因素,而应视为诸因素的汇集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一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以致纵虎贻患。
朱贵生等学者认为,美国长期坚持绥靖政策,妄图制造“远东慕尼黑”,纵容日本侵略,最后导致日本侵略者打到美国自己身上。美国姑息养奸,纵虎贻患,到头来自食其果。[46]姚华指出:美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对日绥靖政策,使日本能不断地从美国获得大量战略物资,这不仅维持了侵华战争的需要,并为其最终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美国的绥靖政策也使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和胆量越来越大。日本正是在美日谈判的掩护下,精心制定了偷袭珍珠港的冒险计划,并为此作了种种周密准备,以致最终得以先发制人,给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挑起了太平洋战争。[47]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说珍珠港惨败是“美国长期奉行所谓‘不干涉’方针,在远东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侵略的嚣张气焰”的结果。[48]
第二,美国最高领导层在战略判断上的严重失误。
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最高领导层在战略判断上的严重失误,以及对来自各方面的重要情报熟视无睹,不予重视,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又一不容忽略的主要原因。[49]同时,美国在对日本“北进”与“南进”上判断失误,即由于在“日本的主攻目标”问题上,华盛顿判断失误,战备仓促,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惨败成为定局。[50]
第三,美国的麻痹大意和思想上缺乏对突然袭击的准备。
王晓依认为,导致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对罗斯福政府的阻挠,捆住了他的手脚”。[51]肖德芳也指出,珍珠港事件只是美国在无准备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何的事实,即罗斯福在了解到日本要进攻珍珠港时,为时已晚,要使由于长期不重视而防务松懈的珍珠港守兵立即迎战已不可能,只好饮下自己酿成的苦酒。[52]
赵占伟对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指出美国由于受孤立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上战略上缺乏战争准备,直到1940年6月,美国在物力、人力以及心理上对战争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正是这样,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主要精神是避免战争”。1940年9月,美国确定了对日政策的新方针,就是尽量避免和日本发生冲突,力图通过谈判,迫使日本作出某些让步,维持一战后的远东格局。有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前,美国军事当局确已掌握了日本有可能实施突然袭击的情报,其中有些情报已经直接泄露了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意图,然而,这些情报被认为没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而被束之高阁,结果,当战争爆发时,美国军队甚至还没有转入较高等级的战斗状态,美国陆海军当局连想也没有想到日本会袭击珍珠港,从而,使美国舰队遭到极大的损失。[53]
第四,美国在军事上的轻敌和太平洋舰队战备的严重不足。
美国统治集团盲目迷信太平洋舰队的威力,认为日本不敢贸然进攻美国;同时又认为日本距珍珠港6000多公里,珍珠港处于日本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外,日本不可能来进攻。由于美国军政当局未能预料日本偷袭的目标就是珍珠港,所以没有通知珍珠港作任何必要的准备。结果使美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54]同时,珍珠港的防卫力量极其薄弱,致使美军在日本的突然袭击下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而只有被动挨打,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55]夏威夷守军的麻痹和华盛顿当局的轻敌,放松了防务,给日军以可乘之机。[56]
第五,美军的通讯失误。
曹永秋指出,美军在夏威夷地区的实力远远超过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兵力,作战舰艇94艘为日军3倍,飞机700架为日军2倍。其失利原因除了轻敌麻痹、部队战备松懈、临战又惊慌失措外,通讯失误也是一个原因:瓦胡岛上雷达曾发现正北方向有大批飞机,却被情报中心值班军官判为友机,既未上报亦未处理。日机空袭时,飞机不能超飞、舰艇不能开动、炮兵不能组织射击、横向纵向通讯联络混乱乃至中断,使指挥束手无策,防空体系完全瘫痪。[57]
第六,罗斯福为了战胜国内孤立主义者,以便尽快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作所为,是导致惨败的又一重要原因。[58]
第七,美国情报工作的失误。
崔利波认为,就珍珠港事件本身来看,日、美双方的成功与失败,各自情报机构的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9]
【注释】
[1]曹胜强:《关于珍珠港事件起因之争》,《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
[2]龚淑林、李浩:《珍珠港事件发生原因研究综述》,《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3][日]永井阳之助:《山本五十六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0期。
[4]龚淑林、李浩:《珍珠港事件发生原因研究综述》,《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5][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第907页。
[6][日]西春彦:《珍珠港事件前夕的“谜”》,《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7][日]永井阳之助:《山本五十六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0期。
[8]曹胜强:《关于珍珠港事件起因之争》,《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
[9]翟晓敏、高金虎:《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情报失误:“罗斯福阴谋”驳论》,《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
[10]廉慧斌、孙武安:《是谁制造了珍珠港事件?》,《军事历史》1992年第3期。
[11]孟庆龙:《华盛顿难辞其责——珍珠港事件再揭秘》,《世界历史》1995年第4期。
[12]李安华:《珍珠港事件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驳所谓“苦肉计”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13]张继平:《谁负珍珠港事件的责任?》,《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
[14]曹胜强:《是欲擒故纵的“苦肉计”吗?也谈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军事历史》1992年第5期。
[15]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264页。
[16]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现代史》上册,南开大学历史系1977年,第204~205页。(www.xing528.com)
[17]李安华:《珍珠港事件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驳所谓“苦肉计”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18]李安华:《珍珠港事件的“魔术”背景》,《军事历史》2001年第4期。
[19]李安华:《珍珠港事件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驳所谓“苦肉计”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20]解力夫:《身残志坚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21]于振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22]姚华:《浅析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23]邓蜀生:《珍珠港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的吗?》,《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24]张继平:《谁负珍珠港事件的责任?》,《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
[25]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0页。
[26]曹胜强:《是欲擒故纵的“苦肉计”吗?也谈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军事历史》1992年第5期。
[27]邓蜀生:《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42页。
[28]邓蜀生:《珍珠港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的吗?》,《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29]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页。
[30]翟晓敏、高金虎:《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情报失误:“罗斯福阴谋”驳论》,《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
[31]王晓依:《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与珍珠港事件》,《大庆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32]国洪梅:《从珍珠港事件看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3]崔利波:《从珍珠港事件看美日情报工作》,《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34]万安中:《论日本发动偷袭战争的政治目标及经济根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5]崔利波:《从珍珠港事件看美日情报工作》,《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36]张继平:《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
[37]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312页。
[38]陶丹红:《珍珠港事件原因浅析》,《镇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39]赵占伟:《浅析日本袭击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40]潘金宽、邹昊:《珍珠港战役日军如何实施“先制”作战》,《舰载武器》2003年第5期;李淑壁:《日军偷袭珍珠港:典型战例分析》,《岭南文史》1994年第3期。
[41]潘金宽、邹昊:《珍珠港战役日军如何实施“先制”作战》,《舰载武器》2003年第5期。
[42]赵占伟:《浅析日本袭击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潘金宽、邹昊:《珍珠港战役日军如何实施“先制”作战》,《舰载武器》2003年第5期。
[43]李淑壁:《日军偷袭珍珠港:典型战例分析》,《岭南文史》1994年第3期。
[4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页。
[45]潘金宽、邹昊:《珍珠港战役日军如何实施“先制”作战》,《舰载武器》2003年第5期。
[46]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
[47]姚华:《浅析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4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页。
[49]姚华:《浅析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0]肖德芳:《二战珍珠港事件原因之我见》,《宜宾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1]王晓依:《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与珍珠港事件》,《大庆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2]肖德芳:《二战珍珠港事件原因之我见》,《宜宾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3]赵占伟:《浅析日本袭击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54]龚淑林:《珍珠港灾难为何发生该由谁负责》,《宜春师专学报》1987年第6期。
[55]姚华:《浅析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6]肖德芳:《二战珍珠港事件原因之我见》,《宜宾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7]曹永秋:《珍珠港事件中的日美之战》,《现代通信》1994年第1期。
[58]肖德芳:《二战珍珠港事件原因之我见》,《宜宾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9]崔利波:《从珍珠港事件看美日情报工作》,《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