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法国败降影响的研究
一、对德国战略的影响
关于对德国战略上的影响,杜明才、吴振刚指出,德国击败法国后,在西欧只有英国一个大国继续从事反对德国的战争。英国已大为衰落,希特勒称霸欧陆的障碍就只剩苏联了。既然拿不下英国,德国就决定消灭苏联。为了达到消灭苏联之目的,德国在外交上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1939年9月27日与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法国败降后,德国经过周密计划和准备,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侵苏战争。这样德国的对外战略完成了从西线攻英到东线侵苏的准备。这一战略是希特勒德国敌视苏联、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和称霸欧洲野心的结果。然而,德国战略的转变使它陷入自掘的陷阱——两线作战。与希特勒征服苏联的愿望相反,这一战略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73]
二、对日本战略演变的影响
杨凯研究了法国败降对日本战略演变的影响,指出1940年6月,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法兰西共和国的败降,是二战中影响世界全局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使原有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动,整个形势似乎朝着有利于法西斯国家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日本瞄准这一时机,在对外政策上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南进政策”,决心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为创造南下的条件,日本首先加强了与另一个法西斯国家的勾结,于1940年9月27日与德、意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为了实现南进政策,日本改变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主动寻求与苏友好,于是日、苏双方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在牺牲第三国——中国利益的基础上达成了妥协。条约的签订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对正在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是个沉重打击。不仅如此,它为日本南进战略的实施,解除了后顾之忧,避免了多线作战的不利形势。此后,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加快了,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综上所述,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相应一些国家战略的调整,使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74]
三、对美国战略的影响
熊伟民认为,法国沦陷对美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使其深感危机之严重,促使其在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上作出重大的调整。法国败降后,英国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惟一大国。为了使英国坚持下去,美国开始在经济、军事上给予英国尽可能的支持和合作。“租借法”的实施和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举行,尤其是“欧洲第一战略”的制定,使美国与英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美国参战仅仅是时间问题了。[75]
四、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赵文亮研究了法国败降对中国抗战的影响,认为法国的败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指出法西斯势力的一时嚣张,英、美、苏等大国对中国抗战的两手策略,中国两大抗日势力的纷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的“政”“战”两手策略,使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环境一度十分险恶。但是,法国的败降,中国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和行动,使英美苏等大国认识到了中国在大战中的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和合作,并最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的败降孕育着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因素。[76]
五、对二战进程和结局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1940年6月法国的败降促使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就极大地影响二战整个战局和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法国的败降推动了各大国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并使战争越出了欧洲的范围,逐步扩大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
法国的败降,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密切注视战争态势的各方——侵略国、被侵略国以及作壁上观的中立国,从此都面临新的机遇或严峻挑战。法国的败降使希特勒从西欧腾出手来,转移其主力于东线,继而出现了苏德战场,而苏、英、美的关系则从敌视转向结盟,法国的败降促使意大利参战,从而开辟了非洲战场和巴尔干战场;法国的败降使美国抛开中立、避战置身事外的立场而逐步介入欧洲战争。随着英、美结盟的形成,德、美也不可避免地逐步陷入不宣而战中;法国的败降也促使日本世界战略的转变,跨出了南进的步伐,从而激化了日美矛盾,其重要后果是正式把美国拖进战争,使亚洲战场从中日之战扩大到太平洋战争。由此可见,法国的败降成为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催化剂。[77]
其次,法国猝败引起与战争相关各方力量的重新组合,从而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一方面,为实现对外侵略的战略目标,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加紧勾结,使原先较松散、不稳固的轴心联盟最终成为真正的军事同盟;另一方面,法国猝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全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从分散、孤立到携手联合。面临共同的威胁,英、美捐弃前嫌,结成了同盟,苏联也开始与英、美逐步靠近。至此,以法西斯国家为一方的轴心阵营和以英、美、苏、中四大国为主体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初露端倪。两大阵线划分得更加清楚和明朗,特别是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一场真正世界性的全面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78]
最后,法国败降以后,法西斯集团最终结成军事同盟;同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趋于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希特勒自此掉入了自掘的两线作战的陷阱。这就注定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最后结局,注定了希特勒最后失败的命运。因此说,法国败降具有战争转折点意义。[79]尽管1940年法国败降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场悲剧,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大损失,但它却从客观上唤醒了世界人民,成为国际局势向不利于法西斯集团方向转化的契机。这一切便构成了法国败降给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影响的核心内容。[80]
【注释】
[1][法]夏贝尔:《论纳粹德国突破法国防线的真正原因》,《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10期。
[2]《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3]夏正伟:《浅析一九四○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4]戴成钧:《论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30页。
[5]《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6]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7]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
[8]《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9]戴成均:《1940年法国溃败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10]杨凯:《简析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1]李道豫:《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
[12]戴成均:《1940年法国溃败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13]肖伟雄、刘双才:《军事战略指导失误的惨痛教训》,《军事历史》1994年第4期。
[14]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5]戴成均:《1940年法国溃败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16]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7]肖伟雄、刘双才:《军事战略指导失误的惨痛教训》,《军事历史》1994年第4期。
[18]王文庆、陈建平:《法国1940年败降的军事原因》,《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9]杨凯:《简析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0]田卫星:《论二战时期法军败降与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史林》1991年第4期。
[21]王文庆、陈建平:《法国1940年败降的军事原因》,《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2]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23]膝国林:《二战中法国猝败及反败为胜的原因初探》,《北方论丛》1995年第2期。
[24]王文庆、陈建平:《法国1940年败降的军事原因》,《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5]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6]杨凯:《简析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7]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8]王文庆、陈建平:《法国1940年败降的军事原因》,《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9]李道豫:《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
[30]田卫星:《论二战时期法军败降与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史林》1991年第4期。
[31]蔡祖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杨凯:《简析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军事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32]《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33]高明振:《试论1940年法国的失败》,《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www.xing528.com)
[34]王文庆、陈建平:《法国1940年败降的军事原因》,《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35]韩永利:《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江汉论坛》2000年第4期。
[36]《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37]《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38]《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39]李道豫:《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
[40]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41]马真玉:《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史学月刊》1983年第4期。
[42]《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43]《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44]高明振:《试论1940年法国的失败》,《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45]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
[46]高明振:《试论1940年法国的失败》,《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47]蔡祖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48]《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49]《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50]《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51]高明振:《试论1940年法国的失败》,《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52]戴成均:《1940年法国溃败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53]李道豫:《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
[54]《关于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55]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56]戴成钧:《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57]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58]夏正伟:《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59]戴成钧:《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60]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61]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62]于群:《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63]李道豫:《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
[64]马真玉:《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史学月刊》1983年第4期。
[65]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页。
[66]韩永利:《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江汉论坛》2000年第4期。
[67]军事科学院军事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68]马真玉:《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史学月刊》1983年第4期。
[69]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
[70]军事科学院军事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84页。
[71]韩永利:《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江汉论坛》2000年第4期。
[72]戴成均:《1940年法国溃败原因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73]杜明才、吴振刚:《法国败降与德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74]杨凯:《法国败降与日本战略的演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75]熊伟民:《法国沦陷对美国的影响》,《益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76]赵文亮:《试析法国败降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77]周希奋、甘雨:《1940年6月法国败降对二战战局的影响》,《暨南学报》1997年第2期。
[78]陈明:《论法国猝败对二战进程和格局的影响》,《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79]娄琳:《论法国败降的转折点意义》,《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0]王希安、张伟:《法国败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辽宁高职学报》199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