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研究:与条约有关的一个问题

二战研究:与条约有关的一个问题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一个与条约有关的问题学者们在研究条约时,经常涉及一个问题,即苏联何时开始准备与法西斯德国接近。对此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对条约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加以介绍。我们相信,随着俄罗斯对原苏联档案的逐步开放,学者们对条约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3]鞠秀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谈判失败的原因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的历史意义》,《新史学通讯》1953年第7期。

二战研究:与条约有关的一个问题

第六节 一个与条约有关的问题

学者们在研究条约时,经常涉及一个问题,即苏联何时开始准备与法西斯德国接近。对此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对条约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加以介绍。

①“希特勒上台”说。黄泽均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致力于集体安全体系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希特勒上台后,苏联就“不失时机地努力恢复同德国的关系”。[76]

②“1934年1月”说。陈海燕认为,尽管苏德条约的缔结,看起来对苏德关系的认识有点突然,但“实际上早有迹象”,“比较远的迹象可以追溯到……1934年1月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正在举行的时候”。[77]

③“慕尼黑事件”说。崔剑认为:“1938年的慕尼黑事件是苏联外交政策由进取转向倒退的界碑”,“是其推行(对德)绥靖政策的起点”。[78]徐炽庆明确指出:“《慕尼黑协定》是苏德外交接近的一块里程碑。”[79]

④“1939年3月”说。侯成德认为:“在1939年3月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报告中隐蔽地做出苏德接近的表态。”[80]华强也认为:“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上的报告发出和德国靠近的信号。”[81]

⑤“1939年5月”说。曹胜强认为:“苏联选择与德国和解的信号,是1939年5月3日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任外交人民委员”的时候。[82]

⑥“1939年8月”说。赵纯海认为,苏联签约“并不是苏联外交政策的‘既定方针’”,“苏联在当时并没有同德国签约的任何准备”,只是在1939年8月三国谈判失败后才采取了“断然措施”。[83]

纵观我国学术界对条约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却是成果甚丰。然而,由于材料所限,学者们对条约的研究不少还是出于逻辑推理甚至是主观猜测。我们相信,随着俄罗斯对原苏联档案的逐步开放,学者们对条约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期待着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注释】

[1]本章参考了李树房、曹胜强《我国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1979~1998)》,《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刘金源、周志亮《国内史学界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介综述》,《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特此致谢。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543页。

[3]鞠秀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谈判失败的原因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的历史意义》,《新史学通讯》1953年第7期。

[4]于振起:《历史的必然,惟一的选择》,《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5]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6]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

[7]崔剑:《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曹胜强:《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9]侯成德:《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10]李巨廉、潘人杰:《关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

[11]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12]王哲:《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史学集刊》1995年第2期。

[13]何春超等:《国际关系史纲》,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14]苏鹏宇:《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因探析》,《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页。

[16]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17]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18]李昌德:《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9]萨本仁:《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社会沙文主义》,《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20]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1]程早霞:《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22]曹胜强:《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23]沈志恩:《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24]李华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波兰的灭亡》,《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25]柯元斌:《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看斯大林的大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26]曹胜强:《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27]帅桥昌:《又一种绥靖政策》,《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28]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29]侯成德:《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30]苏鹏宇:《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因探析》,《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1]赵纯海:《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32]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页。

[33]于振起:《二战前夕苏联的双重外交政策》,《历史教学》1984年第6期。

[34]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牡丹江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35]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的发展》,《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3、4期。

[36]崔剑:《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37]许昱彬:《评二战前夕苏联对英法苏谈判和德苏谈判的态度》,《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www.xing528.com)

[38]万柏连:《欧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政策的变化》,《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39]侯成德:《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40]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牡丹江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41]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42]帅桥昌:《又一种绥靖政策》,《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43]沈志恩:《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44]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45]侯成德:《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46]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47]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48]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的发展》,《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3、4期。

[49]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

[50]朱贵生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王春良主编:《世界现代史》。

[51]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52]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53]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54]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

[55]萨本仁:《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社会沙文主义》,《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56]黄宗祥:《论二战前夕苏联的外交失误》,《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7]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8]李昌德:《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59]李玲、禾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析》,《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60]方双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得与失》,《安庆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61]王国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弊简析》,《南都学刊》1994年第4期。

[62]胡德坤、罗志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3]赵纯海:《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64]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65]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66]夏小平:《签约后果严重》,《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略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果》,《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67]刘子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8]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

[69]张义德:《苏联现代史(1917~1945)》,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7~408页。

[70]赵纯海:《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71]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72]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73]李一平:《22个月的时间对德国更有利》,《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74]崔剑:《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75]帅桥昌、邓树英:《“赢得”时间之说难以成立——重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6]黄泽均:《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77]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的发展》,《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4期。

[78]崔剑:《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79]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80]侯成德:《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81]李华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波兰的灭亡》,《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

[82]曹胜强:《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83]赵纯海:《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