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苏联选择缔约的认识问题
1939年,苏联、英国和法国、德国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三大力量,其中任何两方的结合都会改变世界局势。英、法本来希望以绥靖换和平,但德国法西斯欲壑难填,使得双方矛盾难以调和,最终都把橄榄枝投向了苏联。苏联由此获得了自成立以来最为游刃有余的外交环境。苏联既可以与英、法结盟,也可以与德国和好。结果,苏联选择了后者,并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缔约。究竟如何认识苏联的这一外交选择,一直是条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三种观点:
①“惟一选择”论。于振起认为:“苏联在与英法结盟无望,战争又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为防止西方祸水东引的阴谋而与德国缔约……是历史的必然”,是“在1939年8月的历史条件下……惟一现实的正确抉择”。[4]刘士田则从历史条件的分析入手,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个条约签订前的历史条件大致相似,条约虽不十全十美,但首先应看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苏联缔约是“惟一可采取的有利于反法西斯,有利于社会主义苏联的策略”。[5](www.xing528.com)
②“非惟一选择”论。对于苏联缔约是惟一选择的观点,有不少学者持相反看法,他们认为拖延谈判才是上策。王斯德认为,在当时“英法和德国都有求于苏”的形势下,“苏联完全不必马上与英法决裂,不必立即和德国签订条约;而可以像20年前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条约》期间对德国所采取的策略那样,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尽量拖延和德国的谈判,争取时间”。[6]崔剑也认为:“苏联在国际斗争的天平上正处于举足轻重的有利地位,它完全不必要立即关闭同英法谈判的大门,也不必要急于同德国缔结条约。”[7]曹胜强认为,尽管当时英法患得患失,苏联马上和英、法订约确实有困难,但也并非是“非与德订约不可”,即使在1939年8月,“英法与苏联结盟的希望也还是存在的”。[8]侯成德也认为,如果希特勒挑起对波兰的战争,“势必成为促使英法苏三国谈判和合作的重大因素”,因此,“1939年苏德结盟是苏联惟一选择之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9]
③“迫不得已”论。还有一些学者对苏联与德国缔约表示理解。李巨廉、潘人杰认为,苏联缔约是苏联“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外交抉择”。[10]王芝认为:“它不是苏联外交的既定方针,而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断然措施。”[11]王哲认为,如果苏联拒绝德国建议,“对于苏联极端危险的是具有英法和德日相勾结,结成反苏同盟的现实可能性”。因此,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缔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12]何春超认为:“苏联在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自己成为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被迫做出这种选择。”[13]苏鹏宇也认为,面对德国的威胁,为防止英法等战争贩子将苏联拖入战争,“选择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成为苏联当时的无奈之举”。[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