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美国与绥靖政策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与英、法一样也推行了绥靖政策。关于美国的绥靖政策,史学界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了论争。
一、关于“史汀生主义”
①王明中、王桂厚等认为:“史汀生主义”是绥靖政策的“开端”和“先声”。[57]
②陈锦礙对上述看法提出了怀疑,他承认“史汀生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但它的失败并不能证明是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相反,“‘不承认主义’是走向与日本对抗的重要一步”,“美国抛出‘不承认主义’还是为了未来的反攻”。[58]
③邓蜀生则认为:“总的说来,被称为‘史汀生主义’或‘不承认主义’的声明,标志着美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动应付的时期,但是,说它起了‘纵容’或‘鼓励’日本侵略的作用,则是言过其实。”[59]
二、关于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及“中立法”
①邓蜀生认为“孤立主义是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主义变种”;[60]李庆余认为“中立法是美国式的绥靖”;[61]王桂厚也认为美国的“中立法”与英法的‘绥靖’是一丘之貉。”[62]
②欧亚认为“罗斯福签署的中立法其实质是美国牌的绥靖政策”,但同时又指出,罗斯福是个现实主义者,自1939年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积极介入欧洲的争端,大战爆发后,他“逐渐变成国际合作主义者。”[63]
③丁建弘、孙仁宗认为,应有区别地、分期地看待中立法,指出中立法是“1935~1941年美国主要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政策,1939年11月修改以前是绥靖政策的表现”。[64]
三、关于珍珠港事件
围绕着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长期对日绥靖的结果,存在着三种观点:
①张继平认为,日本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是美国对外政策长期执行中立主义,实际是变相绥靖政策带来的必然结果”。[65]李安华也认为,珍珠港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罗斯福“一贯执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66]
②邓蜀生认为,美国在珍珠港蒙受了美国战史上空前未有的损失和羞辱,“这不是由于政治上执行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造成的”,“罗斯福的对日政策不是绥靖政策”。[67]陈兼也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由“美日矛盾不可调和的性质以及美、日双方在谈判中表现的不可妥协的态度”促成的。[68]
③王开琚则认为,从局部和暂时的意义上讲,1941年美日谈判存在“绥靖”的性质,有“慕尼黑”的倾向,但珍珠港事件“不是美日谈判引出的”。[69]
【注释】
[1]本章引用了曹胜强《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9期)一文中的一些内容,特此致谢。
[2]吴友法:《二战前英国绥靖政策的起迄问题——与陶樾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3]邵汝:《和平主义与绥靖》,《第二次世界大战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王也平:《绥靖政策的缘起》,《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5]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二次大战起源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6]张海麟、韩高润、吴广权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与教训》,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7]高明振:《祸水东引析考》,《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8]齐世荣:《慕尼黑危机的真相不容歪曲——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著作中的几个流行观点》,《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9]李巨廉、潘人杰:《关于二次大战前史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王斯德:《论二次大战前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华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10]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江海学刊》1996年第5期。
[11]胡毓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2]包奕诚:《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哪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汤宜庄:《“慕尼黑阴谋”在东非的预演》,《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13]罗荣渠:《通向全球战争之路——略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
[14]陆梅:《从经济状况看英国绥靖政策的选择》,《南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尹明明:《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刊》1998年第1期。
[15]陆月娟:《英国30年代绥靖政策的根源》,《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16]刘淑青:《英国绥靖政策之社会根源》,《德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17]齐世荣:《慕尼黑危机的真相不容歪曲——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著作中的几个流行观点》,《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18]李前:《“祸水东引”是德国绥靖政策的目的》,《广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19]陶樾:《两次大战期间英国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20]张培义:《“祸水东引”还是“避战求和”——绥靖政策目的浅析》,《山东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21]高明振:《祸水东引析考》,《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2]颜声毅等编著:《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23]包奕诚:《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24]王斯德:《论二次大战前夕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华东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
[25]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6]李昌德:《奇怪的战争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继续》,《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27]金克明:《美国的欧洲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松辽学刊》1985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8]王也平:《论绥靖政策的缘起》,《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29]汪文军:《“九一八”事变期间英国的远东政策》,《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30]徐蓝:《试析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世界历史》1990年第2期。
[3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32]王明中:《“满洲危机”和史汀生主义》,《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年),三联书店1983年版。
[33]王桂厚编著:《三十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34]丁宝有:《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6期。
[35]吴友法:《二战前英国绥靖政策的起迄问题——与陶樾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36]高明振:《祸水东引析考》,《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37]颜声毅等编著:《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38]夏景才等主编:《世界现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39]孙娴:《赖伐尔,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0]陶樾:《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世界历史》1980年第3期。
[41]曹胜强:《对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再探讨》,《共产国际研究》1991年第1期。
[42]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3]杨相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绥靖政策及其破产》,《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
[44]倪培华:《论二次大战前英国的军备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5]黄家泉:《略论二战前夕英法外交的策略变化——也谈“祸水东引”问题》,《史学月刊》1984年第2期。
[46]王明中:《1937~1941年的美日矛盾》,《世界历史》1983年第2期。
[47]陶樾:《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世界历史》1980年第3期。
[48]张义德主编:《苏联现代史(1917~1945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9]颜声毅等编著:《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50]丁宝有:《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6期。
[51]解力夫:《临危受命丘吉尔》,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52]朱贵生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3]王斯德:《论二次大战前夕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
[54]张继平、胡德坤、吴友法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5]刘陵、洪育沂主编:《国际关系史简编——半个世纪世界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56]杨相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绥靖政策及其破产》,《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
[57]王明中:《“满洲危机”和史汀生主义》;王桂厚编著:《三十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
[58]陈锦礙:《对美国“不承认主义”的几点看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3期合刊。
[59]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0]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李庆余编著:《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王桂厚编著:《三十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63]欧亚:《略论三十年代美国中立法》,《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64]丁建弘、孙仁宗主编:《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5]张继平:《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
[66]李安华:《珍珠港事件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驳所谓“苦肉计”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67]邓蜀生:《珍珠港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的吗?》,《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68]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二次大战起源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69]王开琚:《略论1941年美日谈判的性质和后果》,《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