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二战起点及其相关问题的争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学术界思想的解放和二战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对二战起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关于二战的起点
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和开始标志的认识,若以时间为序,综合起来共计有如下10种:
1.“九一八”事变说或“三一”说(1931年9月18日)
刘庭华在1980年所著《“九一八”事变研究》一书的初稿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应从1931年9月18日算起。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首先以武装斗争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从而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5]欧正文认为“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合适的”。[16]胡德坤、罗志刚在他们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中也提出“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7]何理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撰文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武装侵略,也是国际法西斯势力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起点。[18]高培指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的侵华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大战的性质。同样,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自始至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
学者们坚持“三一”说的主要依据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复杂而相互联系着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二战起点的科学表述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时间开始的,而应以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作为大战的全面爆发,到1941年6月和同年太平洋战争,苏联、美国参战后,战争就更加具有规模了。[20]第二,应该把二战起点放到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来考察。“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为是只有局部意义性的中日两国的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为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其独占中国的“新大陆政策”的第一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首先以武装斗争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1]第三,中国人民是最先遭受法西斯侵略,也是最早站起来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人民。“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东方暂时的平衡,引起了日本与美国等国矛盾的加剧和远东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因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开始就具有十分明显的世界意义,是对世界一切反对法西斯的正义力量的支持。[22]第四,“无论是日本的国家战略、国防战略还是军事战略都表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也是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对苏联和美英等国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的侵华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大战的性质。同样,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自始至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3]第五,毛泽东把“九一八”事变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毛泽东曾说过:“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早已开始了,已经打了好几年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931年开始的,它首先占领东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大规模侵略中国。”[24]
粉碎“四人帮”后,王振德、侯成德首先发表文章,再次提出了“七七”事变说。[25]1982年中国学术界继续倡导“1937年说”,而且影响较大。宦乡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指出,中国二战史的研究工作一定要摆脱西方或苏联传统观点的束缚和影响,用事实说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是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爆发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不能以希特勒是主要法西斯及西方国家卷入欧洲战争来判断,因为法西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当时,西班牙战争虽有不少国家卷入,但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内战,它的范围也仅限于一国。因此,应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26]接着,许多学者发表文章坚持“三七”说。陈显泗针对“九一八”事变说,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宜以‘九一八’事变而应以‘七七’事变为起点”。[27]谢照明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应当是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28]雷新时也指出:“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国展开全面抗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比较合乎历史。”[29]
“七七”事变说的重要依据是:
第一,二战是由几个法西斯国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开始和进行战争的”若干个战场共同构成的,因此,“大战的起点只能以最早开始的那个战场的起点作为准绳”。[30]中日战争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两个重要国家大规模的交战。“1937年7月7日,中国军民进行的全面反法西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开辟了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这个战场,涉及约6亿人,双方参战的军事人员约400万。该战场不仅开辟最早,持续最久,而且直至二战结束,始终没有中断过。它的开辟,理所当然地标志着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31]
第二,从日本法西斯的国家目标和侵略计划来看,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势力上台后实现侵略计划的重要一步,是日本进行争霸世界的大战的开始步骤。[32]它的爆发完全改变了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使法西斯侵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中国战场一开始就是世界大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是中日两国之战。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战争绝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关系世界总格局的重大事变。一方面德意日轴心国紧密地结成了法西斯同盟,使三个战争策源地联成一个整体,发动世界性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又使东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场与西方反抗德意法西斯的战场形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统一体,有机地组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卢沟桥事变理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33]
第四,中日间在“七七”事变开始的这场战争,其意义和影响所及,远不只限中日两国。[34]中国抗日战争具有不可磨灭的世界意义。[35]
第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全世界两位著名的反法西斯战争领导人美国的罗斯福和苏联的斯大林,就已经明确指出卢沟桥事变是世界大战的开端。卢沟桥事变后不久,罗斯福曾预言:“七七”事变后的中国战场,是未来世界大战最初作战的地方。1939年3月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新的帝国主义大战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这次战争是在从上海直到直布罗陀的广大地区进行的。”[36]
3.“‘九一八’事变为序幕、‘七七’事变是全面爆发的标志”说
润昌方提出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观点。[37]
4.“‘九一八’事变为序幕、德国侵略波兰全面爆发”说
蔡祖铭以及张继平、胡德坤分别在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采用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序幕、德国侵略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说法。[38]
5.“反共产国际协定”说(1936年11月25日)
尉晨阳认为,战争是双方的举动,世界战争必须是有两个利益相对的世界性战争集团互相攻伐,另外还必须具备世界性规模。“而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在柏林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标志着世界形势基本上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故把协定的签订作为二战的起点是妥当的。”因为“从《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实质及其实际作用和协定以后的历史来看,以后的战争具备了世界性的两个战争集团:一个是法西斯侵略集团,一个是潜在的世界各国人民;具备了世界规模”。[39]
6.“欧洲战争爆发”说或“三九”说(1939年9月)
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传统观点,也是中国史学界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目前,中国大陆业已出版的三部中等规模的二战通史均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40]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层次、多方位的论证。他们坚持认为,世界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影响和牵动世界全局性的问题,是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或重要作用的互相敌对的大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要形成世界大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几个法西斯侵略国家和反侵略的国家分别结成了军事同盟,使战争超出国别的范围而成为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二是参战国家和作战区域不断扩大到世界规模。“七七”事变开始的中日全面战争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而1939年9月在欧洲爆发的战争具有这些特点。李巨廉、潘人杰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们分析“1939年”说的主要依据是:1.作为发动这场大战的主要战争祸首,当时处于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的纳粹德国,已决然投入了战争;2.作为当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欧洲,已经发生了战争;3.交战的国家已经越出了局限于两个国家的范围;4.战争的性质,即战争所涉及的主要矛盾,已经越出了区域性的范围,涉及整个世界战略格局的根本问题。[41]刘士田认为,“九一八”事变说和“七七”事变起点说均有片面性,具体表现在:1.只看到二战与一战时代的不同,未看到两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没有变。2.只强调二战时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组成政治军事同盟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巩固的过程,而忽略了战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实际上已经形成各自的政治军事同盟的事实。3.只看到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联系,却混淆了两者的区别。4.只强调二战前夕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忽视了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5.只引用斯大林、毛泽东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述部分,没有完整全面地理解其论述的精神实质。因此,作者认为:“把‘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是不妥当的;比较起来,还是把1939年9月1日作为起点更科学。”[42]针对“九一八”事变说,吴东风撰文指出,有人认为毛泽东把“九一八”事变看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理由是毛泽东曾说过:“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早已开始了,已经打了好几年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931年开始的,它首先占领东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大规模侵略中国。”[43]这是一种误解,毛泽东的这段话是指战前的局部战争而言的。其实,毛泽东在德波战争爆发后,一直认为二战的起点应定在1939年9月1日。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形势和诸民族、国家、阶级的利益以及社会矛盾运动考察基础之上的,是毛泽东无产阶级战争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44]
以1939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总括起来,大致上是出于以下理由:第一,希特勒德国是法西斯阵营的元凶,只有德国法西斯发动的战争才具有世界性,所以二战开始于德国发动战争时。第二,世界大战是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只有大国宣战,战争才具有了世界规模。在当时只有英法和德国有资格和条件打世界大战,所以,二战开始于大国宣战时。第三,战争全面爆发,才可以称为世界大战,因而世界大战当然开始于全面爆发时。第四,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二战的起点应从欧洲战场上去寻找,应以欧洲战争的爆发为起点。[45]第五,欧洲是“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地区,它不仅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界市场”,并集中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军事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帝国主义大国矛盾斗争集中地区”。正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大国在欧洲都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在这里,大国间发生的经济的或政治的争斗,不仅关系到大国之间的问题,还将影响全球。”[46]争夺欧洲霸权斗争的激化,必然导致所有帝国主义列强卷入,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发成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第六,波德战争不单是两国之间的冲突,而是帝国主义列强军事联盟之间的战争。[47]第七,毛泽东在1939年9月14日写道:“如果过去还不能成为世界大战,它还没有世界规模,那么现在就不同了,现在已是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48]
7.“西线战事”说(1940年5月10日)
尚鸿、张中林认为,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国进攻西线的战争应是二战的起点。理由是,作为世界大战起点的事件,应是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使战争的规模很快具有世界性的事件。“西线战争的爆发,宣告了英法两国政府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同时,“西线战争结束了国际关系浑浊不清的局面,政治分野明朗化,两大对立的同盟(法西斯同盟与潜在的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德日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挑起的“战争连成一体,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正面交锋、战争才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因此我们认为西线战争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49]
与“西线战事”说相近的是,黄胜林主张“以1940年4~6月德、意进攻西欧和非洲作为‘二战’的起点”。他对其他说法进行了逐一评析,认为“三九说”主要注重英法对德宣战这一形式;而“三一说”和“三七说”将二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画等号,以最早出现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或最早开始的那个战场的出现作为起点“不免有点牵强”;“四一说”过分强调二战的全球性;而“过程说”否认“起点说”,实际上也否认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黄胜林的立论依据是:首先,从世界大战的定义和只有英、德两国具有打世界大战的资格看,“把以英、德为首的两大集团的正式开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其次,从国际关系的演变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社会各种基本矛盾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两大敌对集团之间的战争。因此,在两大集团未形成之前,世界大战是不会爆发的。第三,从战争规模看,1940年4~6月,“德国进攻西北欧和意大利侵入北非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急速地运转”,“德、意、英、法等主要大国均卷入战争,作战地区遍及欧、非等洲,战争具备了世界意义,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50]
8.“太平洋战争”说(1941年12月)
冬岩指出:“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如果抛开世界上各主要大国是否直接参战这一条,那是说不清楚的。……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才使这次战争具有了世界大战的规模。”[51]石庆环也提出了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作为二战起点的观点,其依据是:“首先,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上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国际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都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法西斯同世界人民这一主要矛盾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明朗化,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力量已经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其次,从战争规模发展上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对的两大阵营公开直接交战,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德、意、日为一方,英、苏、美等为另一方直接参战,众多中小国家都卷入战争,作战地区越出区域和国别的范围而遍及世界几大洲。太平洋战争把自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开始的各个孤立战争连成一气,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的序幕阶段进入正式开始阶段。”因此可以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主要矛盾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明朗化,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线分明,战前孤立的各个战场连成一气,局部战争也就演变成为世界大战。”[52]周希奋、甘雨也认为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53]
9.“多起点”说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采取了“九一八”揭开序幕、大战在东西两个战场先后爆发的观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大战在亚洲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标志着大战在欧洲的爆发。
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一些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第一,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解决法西斯侵略者与被侵略国、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苏联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之间的矛盾。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开始形成,标志着法西斯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从此,无论哪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应视为涉及世界全局性问题的战争,是大战的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既是世界性矛盾在东方激化的结果,亦是在东方用战争解决世界性矛盾的开始,因此“七七”事变就成了大战在东方的爆发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既是世界性矛盾在西方激化的结果,亦是在西方用战争解决世界性矛盾的开始,因此德国入侵波兰便成了欧洲战争的起点和大战在西方的爆发点。第二,从战争发动者情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和中心有两个: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德意。二者具体的扩张目标和行动步骤是独立的、各自为战的。从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到东西方两大战场的产生和发展,东西方都各有自己的序幕、起点、高潮和终点。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三,从战争发展轨迹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沿着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由分别展开到先后结束不规则的轨迹发展的。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战争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大战在东方爆发,成为局部战争转化为全面战争的开始。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大战在西方展开,欧洲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经过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便达到了全球规模。以后,随着同盟国的逐步胜利,战争在西方和东方先后结束。[54]
10.“过程说”(1936年11月~1937年11月)
宦乡反对“起点说”,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二战爆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说哪一天的提法不准确。由于二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渐演变成全面战争的,其间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一点应该成为考虑二战爆发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据此他认为,“起点说”说明不了二战的爆发过程,应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的说法,来代替二战的爆发有一个起点的说法。1936年11月25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及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三国同盟正式形成,“这实际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中形成和爆发的一个标志和体现。”[55]
针对“过程说”,郑寅达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二战诚然有一个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不划分阶段和确定标志。“事实上,宦乡在其文章中也是提出划分标准的”。问题在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不标志着法西斯侵略同盟的正式形成,在实际上也没有起到盟约的作用,因此,它既不是宣战书,也没有直接“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56]
二、确定起点的标准和依据
关于二战起点问题的众说纷纭,反映了我国学者对二战研究的热烈程度,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二战的起点呢?也就是说确定二战起点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呢?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方面: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地处理问题
李巨廉提出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第一,要从世界全局出发,而不是从本民族、本国家的立场来观察问题;第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总和;第三,要遵循辩证法的要求,既注意事物的发展和联系,也区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正由于二战有一个区域性的局部战争逐渐演变成全面的世界大战的全过程,所以就应该以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重大事件为标志,区分这个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57]润昌方认为,由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较为复杂,加之在地域上又分为东西二大战场,所以在确定这次大战的始点时,不能主观地先确定一个地域范围来作为理论探讨的出发点。而是要在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找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有机联系,并加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58]蒯慧提出:“对二战起点问题的研究,我们必须依据其历史发展的联系,考察其各个发展阶段,并从中找出规律,求得正确答案。”[59]陈显泗认为,在确定二战的起点时,应处理好某些问题的关系。一是序幕和正剧的关系,二是个别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总和的关系,三是“一国”与“世界”的关系。[60]王桧林认为,要根据事实来确认是否世界大战,就是说要以人们公认的世界大战的实例来衡量某一次战争能否成为世界大战。[61]
2.以战争的性质、规模为依据
石庆环认为:“确定二战的起点,应该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两个角度来进行考虑。”[62]
李巨廉认为:“世界大战并不是单纯以战争的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多少作为标准。只有那种牵动世界全局,解决世界性矛盾的战争,才能称得上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可以划分为若干战场,但它又不是各个战场的简单的总和,而是有内在联系的。”[63]
4.注意二次大战的特点
包奕诚认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三个重大特点:其一,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矛头首先不是指向与其相对峙的帝国主义列强,而是指向亚、非的半殖民地和欧洲弱小国家;其二,是在日、德、意分别从事侵略或兼并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长期未能组成政治、军事同盟,因此,这一相互斗争也就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采取两大帝国主义集团战争的形式;其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帝国主义集团战争,因为自始至终,它都包括了并反映出帝国主义时代三大矛盾。“显然,只要承认两次世界大战具有大不相同的时代背景与特征,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包含着三大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承认被压迫民族用鲜血写下的历史和作出的贡献,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反法西斯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就必然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强求历史去适应人为的定义,把早已揭幕了的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排除在反法西斯的二战进程之外。”[64]
王文庆认为:“世界大战就是国家军事联盟之间运用暴力形式进行的全球性对抗。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战争发生的地域必定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战略重点和它们之间矛盾斗争集中的焦点;其二,必定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联盟参加;其三,战争本身越出局部或有限范围而具有世界规模。”[65]
高明振也提出,在探讨二战起点时,应注意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特点是大不相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欧洲先结成了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它们通过长期疯狂的军备竞赛,互相进行战争威胁和挑衅,最后导致一场大厮杀。所以一开始就阵线分明,表现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三个法西斯国家分别挑起的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扩大为一场世界大战的。三个侵略国家没有先结成军事集团,而是在侵略过程中,由于共同的欲望和利害关系才逐步结成政治、军事同盟;而遭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长时期也未结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特别是另一些非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也受到威胁,却一直不愿进行干涉,反而推行坐山观虎斗的绥靖政策,纵容和帮助侵略者。所以在开始阶段,阵线并不分明,侵略者只是对一些中间国家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表现为局部战争的形式。直到德、意、日三国不仅建立了政治性的‘钢铁联盟’以后,德国才敢于进攻英法的盟国波兰,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英法集团被迫正式对德宣战,这样欧洲地区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全面战争才逐步扩大为世界大战。这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特点。确定二战起点的准绳,应当考虑这个基本史实。”[66]
黄胜林认为,要确定大战的起点,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世界大战以及什么样的国家能打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越出了各国民族国家的狭隘的范围,整个世界已经联结为一个统一体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对立着的战争集团,其主要武装部队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可见,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产物,是由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大国挑起的、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之间大规模的攻伐。[67]
4.注意二次大战的条件
王桧林提出,在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时,应注意世界大战的条件。这些条件有:第一,因为世界大战是多边战争不是双边战争,所以直接参战的应有几个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这里定为三个。第二,战争打乱了正常的国际秩序,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国内局势。第三,战争成为全世界注目的大事而不是直接参战国的大事。第四,战争的进行和终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整体格局,并且影响深远。[68]
5.弄清楚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的区别与联系
学者们都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有一个较长的局部战争阶段”,“法西斯主义者的侵略狂热,决定了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规模的大战”。
尚鸿、张中林认为:“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世界大战的基本内涵。”“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大战是两个大的战争集团之间的战争,是世界性的而非区域性的。换言之,世界大战必须有世界规模。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参与了才算是世界大战。但世界大战的影响却是绝对的,不仅涉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尚鸿、张中林认为:“世界大战的起点,作为一种历史的符号,是世界大战与战前历史的分界线,它标志着世界主要矛盾的斗争双方已失去其他一切可以解决矛盾的方式,只能决一死战。所以,任何作为大战起点的事件,都必须会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使战争的规模很快具有世界性。”[69]
王桂厚指出:“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有质的不同,应该加以明确划分,不容混淆。”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世界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影响和牵动世界的全局性问题,是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或重要作用的互相敌对的大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战争”。“至于局部战争,自有民族国家以来就存在着,是国与国之间或局部地区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局部战争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限于交战双方,一般不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这类战争有的也带有国际性质”。帝国主义时代的局部战争的“成败结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但不会牵动世界全局,更不会引起世界的重新瓜分,它只能解决交战双方或局部地区的问题”。“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有区别,又有联系,局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世界大战”。[70]
高明振认为:局部战争是从产生阶级和国家以来就有了的,它是部族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或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参战国家、作战地区以及战争结局的影响,都只局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的范围内。而世界大战则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它是在世界已经连成一气、垄断资本统治了人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大国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参战国家、作战地区以及战争结局的影响,都具有世界规模。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的区别主要有两条:第一,它是敌对的国家集团或阵营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直接交战;第二,参战国家和作战地域越出国别和地区的范围,具有世界规模。这两条区别应该作为我们衡量世界大战不同于局部战争的共同尺度。[71]
王振德、侯成德认为:“局部战争是大战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没有质的不同。”[72]对此,高明振认为:“局部战争也叫有限战争,系指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的战争。就战争方式和规模而言,可以说除了世界大战都是局部战争。因此它绝不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而局部战场是指战争双方交战的场所和区域,世界大战由于不限定规模、范围,当然是由若干个局部战场和战区组成的。”[73]
石庆环提出:“世界大战,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小规模的、局部的、地区性的战争而言的,是世界规模的战争。自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自从出现了帝国主义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世界大战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但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有战争的危险,也并不意味着这种矛盾和争夺始终都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的。从国际矛盾方面来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是,政治并不等于战争;从战争规模方面来说,世界大战是局部战争的发展,但是,局部战争也并不等于世界大战。”“史学界之所以在二战起点问题上出现这样多的分歧,关键在于有些同志过分强调了战争的性质,而忽视了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的区别。因此,他们既忽视了二战之前世界主要矛盾的深化和明朗化的进程,也忽视了随着世界矛盾的深化和明朗化局部战争逐步向世界大战转化的历史事实。”[74]
6.应区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不同概念
尚鸿、张中林认为,应区别反法西斯战争和世界大战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战争,但反法西斯的战争并不一定都是世界大战。‘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只能算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75]
潘湘生认为,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时应注意,“无论从逻辑还是从历史来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两个并不完全重合,而必须加以区别的概念,相应地,也就应区别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起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注重就这次战争性质而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主要指战争的规模、范围。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大战的规模,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不断升级,由局部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阶段,当然是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后,(这时的‘世界’是相对‘国内’而言),首先是少数国家之间进行,绝大多数国家尚置身战争之外,因而还未形成世界大战。少数国家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没有能够制止侵略战争的扩大,局部战争终于扩大成了相当多的国家卷入的世界大战。通常被人们认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其实并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转折点”[76]。据此,他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或“起点”的观点。
7.不能将二战起点问题与欧洲中心论混为一谈
有的学者认为“三九”说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如胡雪岩指出:“把1939年作为二次大战开始的说法,不但落入西欧中心的穴臼,且于历史事实也不符。”[77]
一些学者反对将“三九”说与欧洲中心论画等号。林举岱提出:“科学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应该为了要躲避某种假定就不从实际出发。”他认为:“纳粹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基础,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战争策源地,因而欧洲战场就在世界战场中具有主导的意义。”而从1931年9月到1939年,中日战争“基本上仍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直接导致世界战场的形成。”[78]王文庆指出,不能以战争性质来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承认波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否在宣扬“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欧洲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是两回事。实事求是地探索与估价欧洲在战前的重要地位及其与大战爆发的关系,是我们研究历史应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毫无共同之处。另外,“欧洲中心论”和世界大战从何时何地爆发也没有丝毫联系。如果认为大战从欧洲爆发就是“欧洲中心论”,那么认为中日战争爆发或意埃战争爆发是世界大战起点的看法,不就成了“亚洲中心论”或“非洲中心论”了吗?[79]
总之,六十年来,我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重视的程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战起点问题的众说纷纭,说明了学术环境的宽松和广大二战史学工作者思想之解放。尽管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的研究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注释】
[1]本章参考了彭训厚《中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赵喜儒:《国内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和性质研究述评》,《阴山学刊》1995年第3期。特此致谢。
[2][美]戴德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卢沟桥事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4期。
[3]《关于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又一说》,《军事历史》1990年第3期。
[4]《民主德国学者对二次大战起点的看法》,《军事历史》1989年第4期。
[5]文元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湖南群社出版社1944年版。
[6]汪叔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胜利出版公司1946年版。
[7]舒宗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海联合画报社1946年版。
[8]何戊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教学与研究》1954年第2期;丁则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初步探讨》,《光明日报》1955年12月22日;黄成礼、李桂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林举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开始日期》,《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2期;穆林:《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历史教学》1957年第3期。(www.xing528.com)
[9]丁则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初步探讨》,《光明日报》1955年12月22日。
[10]张继平:《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起因和性质》,《光明日报》1956年11月22日。
[11]俞楠:《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期及其发展阶段问题》,《史学月刊》1957年第9期。
[12]胡雪岩:《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性质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1月17日。
[13]郑玉林:《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1月3日。
[14]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简明世界史(现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2页。
[15]刘庭华:《“九一八”事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和阶段划分》,《中国首届近代军事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
[16]欧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17]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何理:《弘扬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解放军报》1990年9月3日。
[19]彭训厚:《中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
[20]欧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21]刘庭华:《“九一八”事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和阶段划分》,《中国首届近代军事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
[22]何理:《弘扬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解放军报》1990年9月3日。
[23]彭训厚:《中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
[24]《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25]王振德、侯成德:《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光明日报》1978年7月5日。
[26]《1982年中国二战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7期。
[27]陈显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宜以“九一八”事变而应以“七七”事变为起点》,《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28]谢照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之新探》,《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29]雷新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何时》,《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30]王振德、侯成德:《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光明日报》1978年7月5日。
[31]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2]温贤美:《卢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军事历史》1990年第1期。
[33]石林:《“七七”事变55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军事历史》1992年第5期。
[34]谢照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之新探》,《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35]雷新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何时》,《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36]温贤美:《卢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军事历史》1990年第1期。
[37]润昌方:《从二战开始的标志看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8]蔡祖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尉晨阳:《关于二战起点之管见》,《山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40]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张继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41]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42]刘士田:《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九一八”和“七七”说质疑》,《军事历史》1991年第4期。
[43]《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44]吴东风:《毛泽东是如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起点和性质的?》,《军事历史》1992年第1期。
[45]雷新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何时》,《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46]王桂厚:《也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47]王文庆:《论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德国侵略波兰》,《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48]《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版),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49]尚鸿、张中林:《西线战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
[50]黄胜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新探》,《争鸣》1993年第6期。
[51]冬岩:《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国问题研究》1982年第1期。
[52]石庆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太平洋战争为起点》,《求是学刊》1987年第6期。
[53]周希奋、甘雨:《1940年6月法国败降对二战战局的影响》,《暨南学报》1997年第2期。
[5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9页。
[55]宦乡:《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56]郑寅达:《<反共产国际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中形成和爆发的标志吗?》,《世界历史》1986年第6期;《世界军事年鉴1987》,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57]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第390页。
[58]润昌方:《从二战开始的标志看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9]蒯慧:《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及其他》,《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0]陈显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宜以“九一八”事变而应以“七七”事变为起点》,《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61]王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之关系的三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62]石庆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太平洋战争为起点》,《求是学刊》1987年第6期。
[63]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2期。
[64]包奕诚:《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世界历史》1989年第5期。
[65]王文庆:《论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德国侵略波兰》,《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66]高明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3期。
[67]黄胜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新探》,《争鸣》1993年第6期。
[68]王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之关系的三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69]尚鸿、张中林:《西线战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
[70]王桂厚:《也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71]高明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3期。
[72]王振德、侯成德:《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光明日报》1978年7月5日。
[73]高明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3期。
[74]石庆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太平洋战争为起点》,《求是学刊》1987年第6期。
[75]尚鸿、张中林:《西线战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
[76]潘湘生:《应区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起点》,《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77]胡雪岩:《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性质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1月17日。
[78]林举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开始日期》,《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2期。
[79]王文庆:《论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德国侵略波兰》,《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