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帧中继的技术特点及帧中继协议与其他协议的比较
1.帧中继的特点
(1)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送数据业务。最适于要求传输速率高、信息传输突发性大的各类L AN的通信,它根据帧中继协议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进行传送。帧中继是广域网通信的一种方式。
(2)帧中继所使用的是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在一个物理连接上可复用多个逻辑连接(即可建立多条逻辑信道),可实现带宽的复用和动态分配。
(3)帧中继简化了X.25的第三层协议,取消了X.25的分组层功能,只剩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在帧中继网中,每个节点收到一个帧时,大约只需执行6个检测步骤,而X.25中约需执行22个步骤,提高了帧中继网的处理效率。
(4)在链路层完成统计时分复用、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5)FR的用户接入速率在64 kbit/s~2.048 Mbit/s之间,可提高到8~10 Mbit/s,最高达到45 Mbit/s。
(6)帧中继传送的基本单元为帧,帧的长度是可变的,允许的最大长度为1 609字节/帧,适合于封装局域网的数据单元和传送突发业务(如压缩视频业务、WWW业务等)。
(7)帧中继的网内节点检错不纠错。即帧中继网内节点若检测到差错,就将出错的帧丢弃,不采用重传机制,减少了帧序号、流量控制、应答等开销,由此减少了交换机的处理时间,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网络时延。
(8)帧中继技术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带宽管理和拥塞控制机制,使用户能合理地传送超出约定带宽的突发性数据,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
(9)与分组交换一样,帧中继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可提供PVC业务和SVC业务。目前主要采用PVC方式实现局域网的互联,如图6.22所示。
2.帧中继协议与其他协议的比较(www.xing528.com)
帧中继与其他网络协议的分层模型如图6.23所示。
(1)OSI七层协议中各层是相对独立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原语来通信。OSI的下面三层称为LIF(低层),完成通信传输功能,通过网络、终端来实现;上面四层称为H LF(高层),完成通信处理功能,通过终端来实现。
图6.22 PVC方式实现局域网的互联
图6.23 帧中继协议模型与其他协议模型对照示意图
(2)各模型中物理层使用的协议有:RS-232-C、RS-449/422/423、V.24等。物理层提供的接口有I.430(2B+D)和I.431(30B+D)等。
(3)帧中继克服了分组交换协议X.25处理复杂的缺点,信息转移仅在链路层处理,简化了交换过程和协议,只保留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核心功能,将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都推到网络的边沿,即原来规定的下层功能由终端的上层协议来完成,帧中继和分组网络协议各层功能的比较如图6.24所示。由图可见,帧中继和X.25协议的第一层(物理层)的功能及所用的协议完全相同,帧中继的第二层完成的功能相当于X.25协议的第二、
图6.24 帧中继和X.25协议比较示意图
三层的核心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推到了终端,从而减轻了网络传送协议的负担,提高了传送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