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信息加工流派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获得常识和专长是认知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对成人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加工会随他们对任务使用材料的熟悉程度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Chase和Simon(1973)向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一个经确认的“专家”)、一位熟练的国际象棋手和一名初学者呈现一些棋局,上面摆放着按各种方式排列的棋子。他们的任务是观察某个棋盘5秒钟,然后拿走棋盘,让他们在一个空棋盘上重新摆出棋子的位置。
研究者发现,当棋盘上呈现的是真实的棋局时(即棋子的排列方式可能在真实比赛中出现),大师和熟练棋手正确复盘的棋子数比初学者多得多。然而,当棋子是随机排列时,大师的表现并不比初学者和熟练棋手更好。Chase和Simon(1973)总结道,当呈现的信息与其专业知识有关时,专家能提取的信息就比初学者多。换言之,即专业知识有助于人们更高效地获得和组织信息。因此,当信息与一个人的专长有关时,他的表现总体来说会更好。这个解释与前面提到的Chi对儿童国际象棋高手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Chi和Koeske(1983)对一名4岁半的恐龙迷做了一个相关的研究。研究者首先测试该儿童对各种恐龙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并把40种恐龙分成两组:20种儿童了解相对较多的恐龙为一组,另外20种一组是儿童了解相对较少的。然后,研究者在三种不同场景中向他呈现这两组恐龙的名单,每组都有20种恐龙。研究者每3秒说出一个名称,最后让他把名单复述出来。这个小恐龙迷回忆出的“熟悉”恐龙名称(20个记住了大约9个)明显多于其“不熟悉”的(20个记住了大约4个)。
Chi和Koeske(1983)据此以及另外一些研究的结果提出,一般而言儿童在记忆任务中(也许还有其他认知任务)如此糟糕的表现,要部分归咎于他们对该任务所使用信息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如果同样的任务使用的是他们熟知的材料,那么其表现就会大大地改善。也许熟悉的材料在编码、提取相关信息、注意新异特征等活动中需要的认知努力较少。
Chi的研究显示,在儿童具有专长的领域中,如对玩具的知识相当熟悉,儿童会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
Katherine Nelson及其同事所进行的研究角度稍有不同,他们关注的是儿童如何存储和组织知识,特别是关于事件的知识(Nelson,1986)。其主要方法是让儿童描述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里的知识,例如“你上幼儿园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告诉我制作曲奇饼时发生了什么。”对于后一个问题,Nelson和Gruendel(1981)从不同年龄的儿童身上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回答,从
“呃,把它们烘好然后吃掉。”(一名3岁小孩)(www.xing528.com)
到
“首先你需要一只碗,一只碗,你还需要大约两个鸡蛋和一些巧克力片以及一个打蛋器!然后你就要把蛋打开,放进碗里,并拿一些巧克力片,把它们搅和在一起。然后,把它放入烘箱烤大约5~10分钟,这样你就把曲奇饼做好了。然后你就把它们吃掉!”(一个8岁8个月的小孩)(p.135)。
首先,显然即便是一个3岁的小孩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Nelson(1986)用脚本或泛化事件表征这些术语来表述这种知识的组织过程。你也许记得第6章中曾经提到,脚本包含的信息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也就是说是按事件中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加以组织。请注意,儿童是如何运用时间联系把一个步骤和下一个步骤连起来的。例如,“首先做X,然后做Y,这之后再做Z”。随着儿童的发展,脚本变得更长且更精致。Fivush和Slackman(1986)也指出,随着儿童对一个事件熟悉度的加深(例如,如果该事件是“上幼儿园”,而儿童在一学年中反复接受测试),他们的脚本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包含更多条件性的信息,如“天在下雨,我们在室内玩。”随着儿童把不同活动的更多选择具体化(例如,“我可以玩过家家,或者我可以画画,或者我可以看书,直至集体围坐时间”[1]),他们的组织变得更有层次性。同时,他们的组织也逐渐变得更为概括,在描述脚本时,提到某一天具体的活动细节更少了。
Nelson(1986)认为,脚本有助于许多认知活动,包括理解、记忆和对话。她认为脚本和泛化事件表征为儿童提供了解释情景中行为、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情境”。特别是由于儿童似乎只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最好地完成认知任务,所以了解情境中的哪些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帮助或造成了阻碍是十分重要的。Nelson相信,“儿童在不同情景中表现好坏的显著差异,是因为他们对一些情景建立了相关的泛化事件表征,而对另外一些情景则没有”(p.16)。
[1] 围坐时间是西方学前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小朋友和教师围坐在一起,进行教学或其他活动。——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