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结构的适应与认知发展

心理结构的适应与认知发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皮亚杰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主动的相互作用,建构起他们自己的心理结构,而心理结构正是建构认知和智力大厦的基本材料。皮亚杰认为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皮亚杰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所有认知机能都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通过“组织”一词,皮亚杰想说明的是各个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联系。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这是因为知识总是通过现有的心理结构加以获取和解释的。

心理结构的适应与认知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长久兴趣始于他的童年时期。从小他就开始研究鸟类、化石和软体动物,并撰写这方面的文章。青少年时期,他又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对哲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有关自然史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以一种习性学的方式思考诸如思维和智力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具体说来,皮亚杰发现,任何一种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与人类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式都存在许多相似点,这两种过程都涉及适应。皮亚杰相信,智力代表了心理结构对物理社会和智力环境的一种适应(Ginsburg & Opper,1988)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被试。他不认为认知结构是缓慢形成的,更不同意将认知结构看作由父母、教师或环境的其他方面强加在毫无怀疑、被动接受的孩子身上。相反,皮亚杰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主动的相互作用,建构起他们自己的心理结构,而心理结构正是建构认知和智力大厦的基本材料。

心理结构的建构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婴儿带着极少的认知“装备”来到这个世界上。事实上,新生儿拥有的全部几乎就是一套反射机制,包括吮吸和抓握等。这些反射(心理结构的前身)与环境相遇,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原来反射的逐渐发展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后来是儿童,再后来是青少年)通过练习、实验和偶然的发现,积极地参与其中。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此处类比的是进化意义上的适应,即动物经过若干世代,进化出新的结构或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它们目前所处的环境。皮亚杰意义上的适应包括两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过程:同化和顺化。皮亚杰(1970/1988b)将同化定义为“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完成的结构之中”(p.7)。其含义是心理结构会运用到外部世界的新事物上。

一个有吮吸结构(皮亚杰称之为格式)的婴儿一开始可能只会吮吸母亲的乳房,然而当新事物放到他嘴巴能够到的地方时,婴儿就可能把这个结构运用于新的事物,比如一根手指。于是我们说,手指被同化到吮吸的格式中。(www.xing528.com)

相反,顺化则涉及改变结构去适应新的事物。手指的形状和质地与乳房不同,吮吸时必须采取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每次婴儿吮吸一个新的东西,他都会改变自己的吮吸格式,尽管可能只是轻微的改变。这种结构内部的变化就是顺化[1]。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化和顺化总是存在于每一个适应的动作之中,因为它们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存在。在理想的情况下,两者是平衡的,或处于平衡化状态。

皮亚杰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所有认知机能都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通过“组织”一词,皮亚杰想说明的是各个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联系。随着发展的进行,这些联系日趋复杂,数量更多,也更加系统化。虽然心理结构总是存在某种组织,但心理结构之间的特定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却会产生变化。相应的,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随着发展而发生变化。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这是因为知识总是通过现有的心理结构加以获取和解释的。

[1] 此处采用左任侠和李其维先生的译法,而不是传统的“顺应”。——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