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ke(1989)的视觉表象原则,概括地说,是为了描述视觉表象的基本性质与特性。一共有五条原则,并且,每一条都涉及了表象的一个不同方面或者特点。
Finke的第一个视觉表象原则被阐述为,“心理表象有助于提取有关对象的物理特性或者对象间物理关系的信息,这在之前的任何时候它们都不曾被外显编码”(1987,p.7)。这一原则意味着表象是获得一些信息的场所,即使这些信息并未曾被有意存储。因此,表象可以用来回答那些你可能从未直接存储过答案的问题。本章开头的那个任务(问你居所厨房的柜门数量)就是如此。我的猜测是,如果你与大多数人一样,就不太有可能去数厨房的柜门。因此,这信息可能并不直接存在长时记忆当中。然而,这些信息是内隐编码(implicitly encoded)的,也就意味着它与其他信息一起被无意存储,并使你能够构建一幅自己厨房的视觉表象。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只需构建视觉表象,扫描它,然后数出柜橱的数量就行了。
Brooks(1968)的任务(即人们要回答关于一个画出轮廓的大写字母F的问题)提供了另一例证。大多数人不会自找麻烦地去检验大写字母F的每一个折点是否位于该字母的顶部或底部。但人们的确还是能完成这一任务,可能是因为所需信息已与能使他们构建一帧大写F表象的信息一起内隐地编码了。
Finke的第二个视觉表象原则是有关视觉表象的构建与对真正物体和事件的知觉间的相似性。它表明,“表象在功能上等价于知觉,当想象物体或事件时激活的视觉系统机制与同样的物体或事件真正被知觉到时相类似”(1989,p.41)。换言之,许多在心理视觉化中使用的内部加工在视知觉中也同样用到。
Perky(1910)的一个早期研究就是关于这一原则的。Perky让被试在注视一个空屏时想象他们正在观察一个物体(例如一个西红柿、一根香蕉、一只橘子、一片叶子)。当他们报告说已建立好表象时,一个实验者短暂地分散他们注意。在此期间,另两个实验者操作仪器,呈现出被试想象物体的一帧不清晰的图片。Perky发现许多被试不能在他们自己的表象与模糊的图片之间做出辨别。这可能是因为表象与模糊的图片之间拥有许多相似点的缘故。
Martha Farah(1985)报告了一组包含更多实验控制的相关研究。要求被试构建某一指定字母的表象,例如,一个H或者T。在间隔很短的时间之后,有时会给被试呈现这些字母中的一个,不过对比度很低,以确保该字母非常难以辨认。较之他们对另一个字母的侦查,开始时想象过一个字母的被试在侦查真实呈现的字母时更敏感。这些结果表明,表象能“预测”用以侦察真实刺激的视觉通路(Finke,1989)。有些作者更将视觉表象看作知觉“预期”:视觉系统“准备好”要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了(Neisser,1976)。
Finke的第三个视觉表象原则是有关于空间信息(例如位置、距离和大小)在视觉表象中的表征方式。该原则指出,“一个心理表象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相当于客体或其部分在真实物理表面或真实物理空间内的组织排列”(1989,p.61)。
这条原则的证据大部分来自前面已介绍过的Kosslyn及其助手对扫描的研究结果。总的发现是,从一帧视觉表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扫描到另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所花费的时间对应于这些部分物理表征之间的距离。因此,一幅画或一个客体的组成部分间的空间关系(例如,相对位置、距离、大小)似乎全都保存在画或客体的视觉表象中了。
从表象(或客体、画)的空间特征中分离出视觉特征是相当困难的。然而Nancy Kerr(1983)的一系列精巧研究却在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她做的是一项地图扫描研究,非常类似于先前提到过的Kosslyn等人(1978)的研究。然而,在此研究中,一些被试是先天失明的,通过触摸放置在一个平滑表面上的物体(每一个都具有一些特别的形状)来学习“地图”。一旦被试了解了这些位置,实验者会报出一对物体的名称并要求被试注意集中于其中一个物体,并想象有一个突起的点从该物体移动到第二个物体。Kerr发现,物体间的距离越大,无论是失明的抑或正常的被试扫描所需的时间都越长。(www.xing528.com)
这一研究发现验证了Kosslyn等人(1978)的结果,表明视觉表象具有空间特性。这种空间特性类似于视觉表征,但未必是可视的,因为先天性失明的人(没有视觉)显然也能够利用视觉表象。
Finke的第四个视觉表象原则有关表象的心理转换方式。它指出,“表象的转换与物理的转换显示出一致的动力特征,并受同样的运动规则控制”(1989,p.93)。
此原则的最佳证据来自心理旋转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明显地与物理旋转有同样的运作方式:它是连续的,随着旋转物体运动,通过中间的位置方向直至它们最终的朝向。如同物理旋转一样,完成心理旋转的时间取决于旋转的多少。并且,同物体的物理旋转一样,整个物体,而不仅仅是其部分,均被旋转。然而,转换等价的原则要超出心理旋转的范围,其他类型的转换对表象的影响几乎与它们对真实客体的影响在方式上完全一致。
Finke的第五个视觉表象原则是有关于表象的组织与集合方式的。它表明,“就从结构是连贯、组织良好并且能被再组织与再解释的意义上来说,心理表象的结构同真实知觉对象的结构是一致的”(1989,p.120)。
设想你要画一幅关于某物体的画,也许(如果你的艺术技巧和倾向与我一样糟糕)你需要仔细观察这一物体。你将如何做,而该物体的哪些特征会影响你的任务难度?一般来说,物体越大,观察或作画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同时,物体越复杂(即,该物体具有的不同部分越多)要仔细观察或者作画就越难(并且所耗时间越长)。显而易见,视觉表象的构建方式是相同的。视觉表象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片段地结合成最终的完整表象(Finke,1989)。
图8-12 Kosslyn等人(1983)研究采用的刺激
Kosslyn、Reiser、Farah和Fliegel(1983)研究了表象的发生与被表象物体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他们要求被试构建一些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的图片表象,例如图8-12a中所示。构建一帧有细节的图片表象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构建一帧只有轮廓的图片表象的1.3倍。在一个相关研究中,作者使用如图8-12b所示的几何形式作为刺激,所有这些图形都允许有不同的描述。例如,图8-12b可以描述为“构成十字形状的五个方块”或者“两个重叠的长方形”。被试先阅读一种描述,然后看到对应的图,随即将它遮盖起来并构建一帧该图的视觉表象。Kosslyn等人发现,被给予第一种描述的被试比第二种描述的被试花费更长时间构建表象,尽管物理的形式其实是一样的。同时注意,如果你将图8-12b想成两个长方形而不是5个正方形,你也许能更快地观察或者画出它。显然,对于表象而言,物体被认识复杂程度越高,集成一帧表象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